当我们和低迷的经济一起进入2002年,有三个问题摆在发货人、承运人和软件供应商面前:生意上的伙伴需要持续地改进并加强协作,供应链分析工具的发展依然处在初始阶段,SCM和CRM将交织得更加紧密。
与欧洲和美国的供应链相比,亚洲的供应链系统效率较低,而且更加零散。在亚洲,企业间的买卖通常要经过3-4个中间商,而在欧洲只有1-2个。
将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方向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协同,定将会开拓隐藏在供应链业务伙伴之间的合作机会。评估供应链计划能力的性能是从这种策略中获取利益的关键。
企业组织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其通过与环境间动态的相互作用,输入人力、信息、资金、物料等资源,这些输入经过组织内部的转换过程转化为产品、服务后输出。参与这一过程的基本实体主要有供应商、生产制造商、销售商、用户等。
区域物流平台是保证区域物流活动有效、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文章综合现代物流理论与当前国内物流实践的现状,对区域物流平台的构成要素、构建原则及其系统化与评价进行了理论探讨,并结合我国物流实践,提出了构建物流平台应解决的问题。
虽然制造商们非常关注通过基于网络的集成来在供应链中节省开支和时间,一个更大的节约时间和开支并提高效率的方法隐藏在物料清单(BOM:BillofMaterials)中,也就是定义一个产品和它的组件的数据。
企业的物流管理从储运管理发展到采购管理,继而进入了供应链管理。在完成三次角色转换与扩展后,如今,它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新角色——在复合前三个角色的基础上,成为预测企业各关键部门(销售、生产、市场、研发)需求,制订、实施企业战略计划的统率者。
企业物流信息化的过程,是建设一个开放的复杂的信息系统的过程。物流系统存在“效益背反”现象。库存与运输、性能与价格、批量与定制等等单一因素的过度优化,反而会造成系统恶化。
传统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般的正常交易关系。这种交易关系是建立在短期合同的基础之上的。它源于波特的相关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尽全力削弱供应者的议价力量,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对一些企业来说,单纯上一套供应链管理(SCM)系统的费用不成问题,但随之而来的硬件设备和IT管理人员的投入,却让他们感到像个“无底洞”——随时都要面临的软件和硬件上的升级,IT人员高昂的培训费用和薪水开支,以及由于系统管理和应用不专业而造成的故障风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