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物流的历史可谓久远了。从战时的飞鸿传书,唐明皇的“快递”荔枝,到今天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每一个产品,后面其实都有物流这样一个概念。所以称其为“老”物流该不算过分。
所不同的是,如今的物,在流动的同时,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是信息流。网络铺设、字段定义、商品跟踪、条码使用、定价,等等,每一个硬件的购买和软件的实施,都是为了让物流和信息流能够同步、吻合。
对于企业来说,物流贯穿着其生产销售的始终。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到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产品的最后完成,一直到最后进入各级销售渠道,面对最终用户,物流都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流通的全部。
而如何来控制物流,在信息时代,当然要归结于0、1这些数字,也就是要用信息来记录和表达。那么,如何让数字与实物结合?答案自然是物流信息化,用信息流来最忠实、最有效地表达物流。
问题在于,物流与信息流怎么样才能进行完美结合,最终为企业服务?是踏实地自己动手,做好物流,还是应该委托给更专业的第三方企业,由别人负责?如果自己做,应该怎么做?选什么方案?如何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如果委托给第三方企业做,怎么判定那个企业是否合格,它是否能有合适的信息流跟踪自己的物流?
我们有成功的海尔,它利用信息化做工具,聘用好的软件企业,做了一套自己的物流工具,把从冰箱到彩电的全线产品管得井井有条。
我们也有成功的宝供,有中铁物流,他们作为第三方,同样是利用信息化作为工具,搭建了标准的物流与信息流的共同体。
有这样一系列报道。随着中国经济急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物流业处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家已将物流配送列为“十五”规划重点发展的服务业。根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统计,中国物流市场目前的总值接近2000亿元;第三方物流市场总值将会在这几年间由40亿元跃增至100亿元。据中国仓储协会预测,超过三成企业将于未来两年陆续放弃旧有的仓储及运输供应商,而选择一站式的物流公司。有关专家认为,第三方物流在中国发展的潜力很大。
这样一块大蛋糕,如何下口?迷惑的不只是IT厂商,还有用户,还有潜在的那些准备进军物流行业的人和企业。
将于11月28日在广东南海召开的2002中国南海国际物流论坛要告诉到会企业和听众如何做好物流,如何利用信息化这样一个工具。而在大会之前,我们出版的这个专刊,则以各种形式,向全国的物流用户和从事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厂商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让大家共同去感受和借鉴。
我们有专家的观点,有用户的声音,也有IT企业在成功之后的感悟。我们更是列举了许多的成功案例,从更技术、更专业的角度,让用户在做自己的物流信息化时,可以去参考,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