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企业如何开展有效的软件产品试用工作

本文来自于”湘江数评“公众号,作者老杨,经作者本人同意授权后发布

有时候太容易得到的软件产品企业可能不会珍惜,提供软件试用的机会,企业也有可能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处下手。

企业数字化建设意味着商机,为了得到企业的订单,很多软件厂家都提供了产品试用服务,以便让企业了解其产品功能,体现其个性化服务,那么企业如何开展软件的试用工作呢?如何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软件试用工作?

在企业数字化项目选型过程中,只要企业有需求,立马就会有一大波的软件供应商在路上,面对厂家眼花缭乱的方案,企业也会挑花了眼,总觉得这家功能强大,那家性价比也不错,究竟选哪家?于是乎就有软件公司提出了可以免费试用的方案,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因为:

第一,企业业务部门对软件功能不熟悉,想通过试用了解其适配性;

第二,通过试用进行功能差异化对比;

第三,走个过场,应付一下,证明选型过程是做足了功课的,领导问起来也好交待;

而对于软件公司而言,也想通过试用环节突出其产品特色,与竞品拉开差距;所以甲方、乙方目标是一致的,一拍即合,软件试用环节开启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软件试用环节,有的软件公司提供的是试用,而有的公司则提供的是试用服务。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通常情况下软件公司服务能力的不同,所提供的测试环境及服务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软件公司会根据行业特色为企业搭建一个具有行业属性的测试环境,功能是全模块的,尽可能多的展示其软件功能,同时提供带有权限的测试账号,提供含有测试数据的数据库,免除企业输入数据的过程,免除客户搭建流程的麻烦,只要进入系统即可看到完整的数据呈现;同时还提供专业的顾问跟踪客户的试用情况,解决客户的应用问题等,这就是试用服务;而有的软件公司则为企业提供一个空白的测试环境,让企业自行去摸索试用功能、自行去录入数据,甚至提供的测试环境页面打开缓慢,还频繁报错,这就是单纯的试用,是缺乏服务能力的表现。

从以上不难看出试用环节,其实就是软件公司的试金石,服务机制健全、完整、以客户为中心的软件公司会更加注重过程服务,在企业试用期间会派专业客服人员跟踪试用情况,提供简单的培训服务,及时解决客户疑问,同时还会督促客户进行试用操作;而服务意识薄弱的软件公司,可能就是给客户开一个测试账号就渺无音讯了,客户需要哪些功能,不清楚,客户有什么疑问,不知道!客户有没有去试用,不管!所以在试用环节,企业可以很容易辨别出软件公司的服务质量,初步筛选出意向供应商。

需要测试的软件有了,那么企业如何开展正确的、有效的软件试用工作呢?老杨认为要从业务与技术两个层面进行测试比对;

在业务层面来看,主要是功能适配性测试,业务部门该如何做呢?

1.需要厂家提供简单的功能培训,以便对软件产品有初步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切忌如无头苍蝇般盲目进系统去随便看,随便点,随便应付几下,真正有效果的试用业务部门必需在厂家协助下制定软件试用计划及方案;

2.业务部门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搭建一套组织架构,并设置相关人员信息及管理权限;以测试权限设置是否足够多样化、足够精细,权限的定义设置是否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3.在应用场景功能满足验证方面,业务部门还需要根据实际管理场景设置一些简单的审批流程,看软件流程设置是否足够简单易用,流程审批环节是否满足场景及个性化需求等;

4.在软件的试用环节,一定要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员工参与,一定要测试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体验系统内部的业务数据关联性,以验证报表功能是否符合需求,页面是否简洁友好;

在技术方面,除了验证系统的安全性,还要验证系统后台管理功能是否足够细致,维护是否便捷,同时信息部门还要从专业角度来检验软件公司服务是否足够专业化,服务人员的行业经验是否丰富。软件的试用工作切忌走马观花、应付式体验,这样就失去了产品试用的意义及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软件公司虽提供了测试环境,提供了测试服务,但大部分的企业并不一定会做好软件试用工作,真正体现试用的价值,所以在软件试用过程中企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参与软件试用的人员工作态度是否端正;

第二,软件试用涉及协同,组织者一定要做好试用方案及工作计划,比如权责分配、时间节点要求、工作成果确认,试用完成后,所有参与试用的人员要出具统一的测试报告,指出系统的优缺点;

第三,软件的试用环境大部分的厂家一般提供的是通用环境,并未进行针对企业的个性化设置,冗余模块及功能可能过多,影响直观体验,因此在试用过程中,业务部门要学会筛选价值模块;

第四,由于厂家提供的试用系统为公共资源,因此企业在录入系统数据时尽量不要填入真实数据,以免造成数据外泄;

总之软件系统的试用是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乎数字化项目建设的成败,也可有效降低数字化建设风险及成本,因此,企业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勿应付,因为企业最终都要为过程不负责的行为买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