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湘江数评“公众号,作者老杨,经作者本人同意授权后发布
近日有粉丝与老杨探讨当前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该粉丝为数字化方案提供商,也就是软件公司,他说:当前客户高层对于数字化系统的价值存在很多的顾虑和考量,认为如果系统做不到对业务有实质性的价值,没有想清楚业务应用场景闭环,就不需要做,等想清楚再做!比如现在做的一些大数据项目,都是数据看板+建模,更多的是数据呈现,做不到与业务场景强联动,所以企业高层担心投入大量资金做数字化最后都成为了花架子。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这么多年大部分传统企业均在探索中前行,不断踩坑,不断走弯路,严重影响着数字化的价值体现,同时也让企业领导对于数字化方面的投入越来越理智,一方面技术不再是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门槛,不断推新迭代的技术让企业挑花眼的同时也成为了软件公司的试验田与小白鼠,让企业不再相信所谓的新技术、新应用,希望其成熟以后再选择;而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受困于建设资金,特别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都处于求生模式,真正投资做数字化均需要企业领导莫大的勇气,但问题是数字化在最终所实现价值面前仍是一个未知数。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在提升,对于数字化的认知也随之在提升,很多企业都告别了立项与选型的冲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的理性,重新开始审视企业的管理能力是否与系统匹配,但对于如何正确的做数字化转型建设在路径上仍是模糊的、在方法上仍是不得体的,仍需第三方辅助与指导。
从以上不难看出企业领导对于数字化的认知在改变,对数字化服务商的能力要求在提升,那么软件公司如何面对这一挑战?
老杨认为:软件公司应该学会从卖工具到整体赋能的转变!
很多软件公司可能会说:我们一直在赋能呀!
老杨这里所指的赋能并非单一的某个场景、某个业务的赋能,而是对于数字化从意识到认知,从立项、选型、再到实施、最后到落地应用的全过程赋能,不仅涉及企业意识层面的提升,更涉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过程运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例如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搭建、组织能力的搭建等等,但当前大部分的软件公司只是在提供一个工具而已,就如隔壁老王卖刀一味的再说我的刀如何如何好,一味的在自卖自夸,而从未考虑企业是否有能力应用这把刀、用好这把刀,大部分软件公司做的均是“买定离手”的买卖,刀卖了至于用的好与不好全部与已无关了,而实际上大部分企业需要的却是一套刀法,但问题就在于老王只负责卖刀,没有能力传授刀法,所以这就造成了大部分传统企业虽然引进了各种数字化管理系统,但应用效果都一般,甚至还搞的内部怨声载道、扯皮不断,这也让数字化的价值荡然无存,让领导认为数字化系统华而不实,都是花架子。
从以上不难看出,随着企业领导及员工对数字化认知的提升,其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软件公司必须不断提升内部的数字化专业能力甚至是咨询+陪跑的能力,企业已不再满足于物有所值,在数字化方面需要的是物超所值的服务。但这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在实际的数字化项目运作中软件公司最终还是以“利润”为中心的,但此时矛盾的是企业总是想要最好的服务但在投入成本上却是最小化,所以在成本与利润中间数字化总是处于夹缝中,总是最受伤的那个。
为什么企业领导数字化是花架子?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身边失败的案例太多!
为什么很多企业做数字化失败!
除了系统本身的功能及软件公司的实施能力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企业本身!
老杨认为:懒惰是最大的问题!
众所周知企业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融合能力,但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领导总是以“太专业”为由脱离数字化,以“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事”为由来推脱数字化建设工作,将关于数字化的一切工作甩锅给信息部门或者第三方服务商,造成需求调研难、实施落地难、运营管理难,自然数字化的价值也体现难。在整个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企业释放了太多的“被动技能”,因为大家不愿意改变,例如:数字化意识是被动产生,数字化应用是被动不得已,数字化能力也靠被动学习,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企业数字化表面工作做的花团锦簇,各种数字化大屏堪称完美,但也仅仅是看看而已,因为众所周知数据的背后是管理逻辑,而这些企业报表的背后全部是填报的Excel,原因就是相关人员犯懒,Excel表格的填报远比系统填报更简单,它没有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而填报表格也全部为应付,没有人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难怪被领导称之为“花架子”也不为过。
综上所述,如果在数字化转型建设之初软件公司脱离企业实际情况给予领导过高的期望,但最终未能落地未实现,极有可能被领导认为是“花架子”,领导的认知将直接决定数字化项目的立项与否,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数字化的投入趋于谨慎,也就是说软件公司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获客,除了本身的产品功能,软件公司需更加注重赋能体系的打造,要记住你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能力,因为数字化能力的价值远远高于软件产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