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百度危与机 李彦宏反省上市后累积问题

  预期:一个新标准

  另一个颇可讨论的话题是:多年来百度形成的“实用主义”风气,是否逐渐不适应它所处的环境了。

  这是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问题。百度之兴,很大程度上源于这家公司善于以最低成本换取最大效果。

  李彦宏是个极为“务实”的人,并非秘密。他自称受邓小平影响很大,因为“他就是一个很讲究实际效率的人,不写诗,没有那么多光鲜的这种理论,但他能够让中国30年高速成长。”他至今对恩格斯那句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念念不忘。

  这种需求主导的风格,早已注定百度是不同于谷歌的。虽然谷歌以其搜索质量席卷全球市场,但给普通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那些微小但奢侈的“多余的创新”,比如时常变幻的标志、每年愚人节半真半假的玩笑,以及纯粹为了趣味而做的20%时间项目,像火星地图。

  当然,在百度创业之初,这种“不浪漫”的气质让它和市场上众多着迷于概念的对手们有了本质区别,也让它的技术实力早早领先于多数同行。

  但长远呢?在早期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百度的很多底层代码是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写就,这种不稳固的基础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它们的上面构建新代码会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比如,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这种代码结构并不能支持自动测试——但显然,一个产品程序写就之后,手动测试是一个低效而耗时的过程。

  两年前,李彦宏在Infoseek的老上司张以纬(William Zhang)以首席科学家身份进入百度时,就曾试图推行代码的重构和自动测试,但最终因为资源调配不够而推动乏力。百度内部技术人员表示,之所以两项改革未能完成,很大原因是因为这不是一个“效果立等可见”的项目。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路下,李彦宏否决了百度内部建立研究院的想法。他觉得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基于市场的变化。

  但这种思路至少在三个层面已经阻碍了百度的成长。

  其一是,目的性太强的创新,可能让百度错失很多机会。就像百度此前在竞价排名技术上投入不多所导致的。

  目前尽管百度的市场份额是谷歌中国的近三倍,但是两者的收入远非如此悬殊。原因在于,在搜索引擎中,能产生商业效益的关键词少之又少。比如,在竞价排名模式下,百度只有5%的搜索结果有竞价排名的广告。而谷歌则不然,比如搜索“宝马”时,旁边也会出现奥迪及其他名车和奢侈品广告,这让谷歌便能最大化地利用搜索流量,发挥广告效益。 事实上,在之前百度发展的9年时间里,广告系统的变化微乎其微。比如,在百度广告系统中,当你选择了多个关键字,并希望将不同关键字广告投放到不同地区之时,你会失望地发现,这完全不可能实现。

  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百度在最近两年才意识到广告系统的重要性。“我以前觉得,不就是个计费系统嘛。反正就是看看别人怎么做,你来复制一下就好了。”李彦宏告诉《环球企业家》。当近两年谷歌越来越显示出极强的获益能力,李彦宏这才发现,竞价排名的广告系统变现能力远远低于谷歌的Adwords。

  对于百度如此份量的一家公司,如果多数重要产品创新还需要李彦宏意识到其重要性,或许已经意味着它创新的冲动并未被传导到神经的各个环节——也因此,像可供大规模存储的服务器集群技术,至今对于百度还有些遥远。

  其二是,百度的产品也已经颇长时间没有给外界惊喜了。

  这曾经是一家在产品创新上非常生猛的公司。它的MP3搜索,以及后来的贴吧、知道,都为百度赢得叫好又叫座的效果。但连李彦宏自己也承认,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百度的产品,通常刚刚出来的时候都不会让人惊艳,贴吧、知道刚出来时也没有人太多注意到,都是自然的成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说这是一款好产品。”

  潜意识里,李彦宏仍然愿意等待自己的产品“自然成长一段时间”。但市场已经不能等待了。以百度今天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它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没有人太多注意到”了,与此相反,创业者们小心翼翼地观察着百度的产品方向,希望找到差异化竞争的手段,而实力雄厚的对手们则虎视眈眈于百度的进退,不希望被它占了便宜。

  第三方面则是百度的品牌。

  毫无疑问,百度拥有着中国互联网业非常好的品牌之一。但这主要在于其知名度。对于为数不少的中国用户,上百度是一个自然而言的选择:他们甚至忘了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这一品牌的,就养成了用百度搜索的习惯。

  也必须承认,百度的品牌很响亮,它的涵义却正被冲淡。过去几年里,百度这块牌子曾被赋予过一些涵义,比如“百度更懂中文”、“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但这些强调于功能性的宣传语,并无助于塑造百度的性格。而百度打败谷歌这样一个故事带来的品牌增值,也在随着时间的效果而变得不那么传奇了。

  就像这一次,当信任危机来临,很少有用户公开表示相信百度是“不做恶”的。

  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但李彦宏的确感受到了百度的现实与外界预期之间已经有所落差:“公司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司,公众对我们的这种期望,跟三年前五年前是不一样的。” 但百度需要多长时间转变成一家能超越公众预期的公司?对此李彦宏还没有答案:他认为这是个观念问题,就像一个常年坐公共汽车的人,突然有钱每天打车出行了,他还是会去习惯性地坐公共汽车。

  凤巢

  诚然,以百度的市场份额,李彦宏还有着相当长的时间去拐个大弯。

  但还有一个短期内会被市场紧盯的问题:11月17日那一周,百度新广告系统“凤巢”仓促上线,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这家公司的营收?

  首先可以确定是,如果没有这样一场风波,凤巢是不会如此登场的。在百度内部,究竟该不该全面放弃传统的竞价排名模式,始终争论不休。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一种说法是:那些付费结果应该是与搜索目标真正相关的,对网民也有帮助,应该排在前面。

  但风波之中,百度最终选择了放弃讨论。

  一名已经测试过凤巢的人士对本刊表示,凤巢几乎完全复制了谷歌广告系统的形式。即是说,未来百度的竞价排名结果也将被移至自然搜索结果的右侧。而现在列在百度搜索结果右侧的“火爆地带”——针对特定关键词按时间付费的广告产品——则可能逐渐淡出舞台。

  问题也随之而来:凤巢系统,或者说谷歌的广告系统,对于中国广告主来说似乎太复杂了。 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2002年谷歌广告系统开发时,谷歌并未意料到其广告系统效果能那么好、会被大规模运用,所以设计者为求功能全面,不惮于让其后台操作繁复。好在,美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好,这种培训并不难展开。但同样的系统应用在中国就成了一个麻烦:谷歌员工在中国的营销会议上,意识到培训中国广告主之困难,曾讨论能否把后台做得“像百度那么简单”。

  这个问题现在需要百度来解答:它在中国20万且在增长的中小企业客户,是个极为庞大的待教育群体。业内人士认为,让中国用户充分适应这套系统,可能需要四五年时间。 而且,目前看来,凤巢远未到称得上“完善”的地步。试用者称,目前凤巢只能实现“广义匹配”,比如投放“宝马汽车”的关键字广告后,通常只能在用户搜索“宝马”、“汽车”等关键词时出现广告——而谷歌的技术已经成熟到采取“语义匹配”,可以根据互联网上的用户反应智能地为关键词选择相应匹配广告。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