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百度危与机 李彦宏反省上市后累积问题

  没准备好

  百度并非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和华尔街打交道的中国公司,但无疑它的故事是最富特殊性的。上市首日,它就破纪录地狂涨354%。如果说当时外界还对资本市场对百度的认可程度半信半疑,随后两年里它一路直奔400美元的增长曲线的确让人艳羡。

  2008年初,曾有创业者对本刊记者说,从百度挖人是很难的:2007年初它的股价还只有100美元出头,到年底时就变成了400美元——这种一年三倍的成长,让离开百度的员工很难适应,毕竟绝大多数创业公司难以提供快而灿烂的回报。

  今天看来,这句话也适用于百度本身。当一家公司的市值在12个月里翻上四倍,而它的核心员工又大多手握股票,心态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百度有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股价飞涨后如影相随的挑战?百度如何应对高管离职的可能?当公司有了更大资本招兵买马,怎么保证扩张的品质?当股价的涨跌影响公司上下的情绪,又如何不让它波及管理本身?

  回过头看,百度在这些问题上如果不是缺乏准备,至少也是经验不足的。

  比如,很多其早期加盟的高管迅速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富豪。这让他们不由得思考人生的下一步:出去创业,或者干脆享受生活。去职者中,包括有百度一些极为关键的角色。2006年12月,公司CTO刘建国正式离职,同时,COO朱洪波(博客)也向李彦宏提出六个月后离职的申请。

  很显然,李彦宏对此颇感意外。他回忆说,朱洪波辞职那天,自己夜不成寐。躺在床上,他有太多的疑惑留给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如果不是的话,我上哪儿去找下一个COO?我有多长时间?如果没有及时到位的话,公司会出什么问题?”

  寻找一名COO似乎并不容易。李彦宏始终相信一种哲学,即太多的内部提拔就像近亲繁殖,无助于公司改善缺点。但到外界寻找一名既富运营经验又契合百度文化的职业经理人,在今天的中国也非易举。直到今年六月,也即朱请辞十八个月之后,百度才终于空降来了苹果中国区零售和消费类业务部总经理叶朋。

  但百度的广告销售并不能有丝毫的放松。从2005年到2007年,百度的收入一直在翻倍式增长,利润更涨了近十多倍。2007年,其收入达到17.44亿元人民币,利润为6.29亿人民币。即使如此,相比它在美国的参照系谷歌(2007年收入166亿美元,净利42亿),甚至国内同档次的选手腾讯(38.2亿元收入,15.6亿元利润),百度的收益和它在中文互联网上的主导地位似乎仍是不相称的。这让百度有理由相信,自己在搜索相关收入上还有太大的挖掘空间。

  硬币的一面是负责运营的最高管理者留出了权力真空,另一面是全年销售需要翻上一倍,不难想象这对执行层意味着什么。

  一位原百度广东竞价排名的销售人员向本刊介绍,百度的销售管理是“分配式”的:每名销售人员每月都有分配下来的销售任务,如果不能完成,就很可能被辞退,即使留下来,销售任务仍会不停提高标准。“比如你这个月的任务是220万,下个月是按照比例来增长的,可能就是240万了。相当于你这个月拼死完成了110%的任务,下个月就多增加一副枷锁。”该人士称。

  这让销售人员不得不想尽办法实现业绩。尤其是,由于开发新客户成本太高,他们不得不拼命留住现有客户,于是,对很多停掉竞价排名的网站,销售人员会不断打电话过去说服这些人重新开办竞价排名——这就让百度和其广告主之间的关系,来的并不从容。

  如此大干快上之下,很多管理细节就被忽视了。比如,在百度的竞价排名直销和代理商中,针对同一个地区的某个销售团队,会人手一本当地中小企业主的电话薄,但是这些人员并没有具体分工,大家也不知道哪些电话是同事已经打过的。这让中小企业主每天接到数名不同百度销售员电话的情况时有发生。虽然压力巨大,但底薪只有800到1200元,导致其销售团队的流动性很大。

  李彦宏并非对此全然无知——这正是他表示要“埋单”的——但在近一年时间里,他需要同时承担CEO、CTO、COO的职位,也让他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他干脆产生了“逃避心理”:“这事儿反正我也不擅长,就你们去做吧,我不管。既使我觉得有问题,可能我也没有花精力去看问题在哪儿,如何来改进。”

  也可想而知,李不会是百度内唯一放松警惕的人。过去四年间,百度从300人团队到7000名员工,加上代理商团队,仅商业运营部门便超过万人。本来就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细打磨,但在资本市场毫不吝惜的认可与追捧下,却都显得来不及也犯不上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看到的,百度的一些销售人员已经为了卖出广告而无限放宽了销售尺度,并被《新闻30分》曝光。

  据说在此之前,也曾有高层对李彦宏提意见说,百度其实还是间小公司,只是作派越来越像大企业了。这样的声音乍听起来很刺耳,但比起电视上的批判,却又温和多了。

  李彦宏的角色

  事实上,对于今天如此规模的百度,李彦宏个人的意志也的确变得越来越难被迅速贯彻。 2008年1月初的公司年会上,百度安排有员工向公司管理层的例行提问。会后,李彦宏不由得感慨说:“我现在已经不知道一些员工在想什么了。”这种变化让李彦宏也“多多少少有点惊讶”。

  这是一个全新的局面,即李彦宏和他的员工相互之间可能都有些陌生。这还不止于新加入百度或与他缺乏接触的员工,很多在职、离职的百度高管对于他也前所未有的有了争议之词。 在一些百度前高层看来,李彦宏正在产生着微妙的变化。他原本就是个乐于放权的管理者,当公司规模变大,李也变成中国的商业明星,他开始丧失了细抠每一个管理环节的自我驱动,“很多问题已不愿意俯身下去查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彦宏变成了一个高枕无忧的人,只是,他的精力投放方向被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过去两年里,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李彦宏对国际化投入颇多:他每三个月前往一次日本,大约有5%到10%的精力放在日本业务上。但这些投入并没有产生符合其预期的回报。据百度员工对本刊称,公司内部为百度日本在2008年定的目标是年底进入日本前20,但至今,百度在Alexa上的排名仅为日本网民访问网站的三百多名。虽然李彦宏仍然可以对这一陌生市场保持耐心,但旁观者却开始质疑:百度内部有待解决的问题不是更多吗?

  即使李彦宏本人也承认:“我过去这么多年也许过多的把精力花在了产品和技术上,对于运营、公关、市场等部门,投入的精力其实不够。”——他也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在产品、技术、销售管理和品牌方面的精力投入。

  某种意义上,这回到了一个老问题,就是李彦宏其实需要一个CEO。就像鲍尔默之于盖茨,或埃里克•施密特之于谷歌的两名创始人,应该有人来承担在公司内部解决具体问题的角色,而让李抽身出来,更多的扮演百度的精神领袖和技术方向的制定者。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寻找,其实始于八年前百度创立之时。当时他就和联合创始人徐勇达成协议,两人都不作CEO,虚位以待。此后五年中,李彦宏的头衔始终是“总裁”,直到递交上市申请时,才变为CEO。

  但在上市之后,有着更多资源的百度反而暂停了这一努力。李彦宏对此的解释是:找了五年,最终感觉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