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分析评论】
软件工程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诞生以来,逐渐形成了其系统的软件开发理论、技术和方法,并在软件开发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软件设计、开发、实施工作的主体——软件技术团队,它的建设是开发生产高质量软件产品的重要保障。
实现1+1>1是软件技术团队建设的基本目标,而实现1+1>2则是其高级目标。
软件技术团队一定是软件技术群体,反之未必尽然。本文从软件技术群体的特征、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怎样构建1+1>2的软件团队3个方面讨论了如何使软件技术团队确实1+1确实大于2这一话题。
一、软件技术群体的特征
软件技术群体这里指软件技术人员构成的群体。从我国现有国情来看,在整个该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软件技术人员的数量上占绝大多数;
同时由于产业的相对年轻,在特定领域、特定技术上有良好职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相对匮乏;“平庸者众,精专者少”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另一方面,我国软件的工程化程度亟待提高,很多软件公司有着上规模的软件团队,却难以生产出上规模的软件团队应该生产出的软件产品。
这种现象是仅仅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还是软件技术群体独有的特点造成的?
本节从软件技术人员这个群体的组成、特点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高度个性化的成员
首先,软件技术群体成员的特点是高度个性化,而软件工程的重要产品输出:软件本身也需要有个性并且有创造性的人才。他们往往难以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放在哪里都能正常工作。机械化的管理会极大的破坏他们的创造性与活力。
(二)通才、庸才与专家
其次,这个行业在我国已经飞速发展了20多年,然而从行业内主流的职业体系规划上来看,不职业体系清晰。
甚至软件工程师、部门经理、CEO这些原本专业要求上合技能要求上并不搭界的岗位会成为一个普遍的个人发展路线图。
(注:这里不是反对跨领域发展,不是反对技术人员做管理,而是在讨论怎样的主流趋势是合理的)。
这样以来,能够长期在某一特定领域发展的人才乃至后备人才寥寥。
我们形成了一大批“懂”很多东西的人才,我们现在很缺少有专长的、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尤其是技术专家。
记得在2000年来到北京,刚入行的时候,一位前辈对我语重心长地讲:“这个行业做的人很多,做得精的很少。”
当时我是那样的不解:因为我心目中这个充满光环的行业,各个都是精英,怎么可能有庸才呢?
转眼,十来年过去了,经历了很多事,认识了很多人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位前辈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他并不是在说这个行业缺乏能人,而是在忧虑这个行业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的生态环境,我国这个朝阳产业的“朝阳”何时能够升起在长空之上?
(三)小作坊与大兵团
产品开发部、软件部、软件开发部、产品开发部、研发中心、软件项目部、项目实施部等等林林总总的名称各个企业不尽相同,软件技术部门大体上分为产品和项目产品两大类。
而这些部门从几个人、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规模不等,数量上有一定规模的软件团队不在少数。但是否产出了大兵团应该产出的软件产品呢?
这些上“规模”的大兵团,和先前小作坊的区别在哪里?优势又在哪里?
每天困扰着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的问题————“人力不足做不好,人力足了不好做!”真正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