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信息化系统的分类
信息化系统在目前看来基本上分为如下几个类别:
1、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化的初始阶段。
2、信息整理系统,当前的信息化阶段。
3、专家系统,我们正在进入并且需要进入的阶段。
4、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我们可以详细规划到的阶段。
5、未来的综合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还看不到的阶段。
信息化系统的分类这里就不做更多的描述了,因为有很多文章已经做过类似的分类,虽然分类方式不同,但大体上都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
5. 企业信息化历程
企业信息化的历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因为人的认识是渐进的,除非我们能看到某一个类似企业已经做到更先进的地步,我们才可能实现一定范围内的跨越。但是,这种跨越往往是建立在落后的基础上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建国后,我国鄂伦春族人从原始社会的生活状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例子。另外,华为成功地将IBM的管理模式自顶而下的强制执行,也是一个典型案例。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领先,或者接近领先的状态,而不是购买别人已经放弃或者愿意给你提供的技术和方案——毕竟这都是要受到种族、国家关系的制约的。
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应该分为如下几个操作阶段:
1、认清自身的状态
2、了解现在信息化和计算技术的现状
3、做好整体规划
4、逐步实施
5、审慎验证
6、积累提升
5.1 认清自身状态
这个阶段不仅仅是自己了解自己,还需要请一些有经验的务实的专家来对企业进行了解,获取各方面都需要认可的数据信息来源。
这个期间的执行一般要有1~3个月以上的时间,而且此后,还要不断地进行交流反馈,每半年到一年还需要到现场进行短时间的再次调研,因为外来人员对企业的了解不可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对话和企业提供的资料就可以做到对企业的全面了解的,如果不能对生产/管理/销售过程比较全面的了解,将来的规划也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隐患问题。
5.2 了解现在信息化和计算技术的现状
企业方面的主要管理人员也要通过于专家的对话、培训、交流或者其他形式,对现在的计算技术进行了解,双方互相交流,也有利于将来信息化系统上线后,相关管理人员的主动配合,而不是被动地强制执行。
这个阶段大概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但是如果需要深入的培训,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了。
5.3 做好整体规划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后,专家和企业中的相关人员配合开始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规划。
这个规划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质,包括企业自身的生产状况,历史过程,未来发展,目前的资金情况以及市场分布状况的统筹考虑。毕竟信息化是需要花钱的,一个不切实际的信息化投资规划出来,将无异于把企业扔进无底洞,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方面的全力配合也是必须的,如果配合不到位,也可能造成这个规划与现实的不符合。
在调研完成后,规划的制定一般来说需要两到三个月,期间双方还需要进行多次的交流和探讨,一边做到实处。
5.4 逐步实施
按照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结合企业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一步一步地实施,这些也要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而不能强求一步到位的做法--当然,如果企业愿意一次性投入充足的资金和员工培训机会,这样做也是可以做到的。
5.5 审慎验证
每一个步骤执行完毕,都要进行一定时间阶段的检验,检查系统地运行状况,检查系统输出的结果与企业本身实际情况间的配合状况,然后对系统进行调整、优化,使得系统能够更好的运行。
由于企业在发展,国际环境形势的不断变化,数学模型的构建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调整,这个周期在最开始大概是半年到一年调整一次,如果没有大的冲突变化产生,时间跨度可以逐步延长至两到三年一次。
5.6 积累提升
经过五到十年的积累,整个系统的逐步稳定,就可以考虑从专家系统提升到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过程了,这时候,会有一次比较大的再次规划阶段,重复本节二到节五的步骤。
6. 综述
本文撰写得较长,即便如此,也仅仅是把信息化的过程作了一个较为粗略的描述,展开来讲废话会过多,这里主要是着眼于对容易被大家误会的词汇和阶段点进行重点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内容可以让国内企业的信息化道路走的更为顺畅一些,而不会被一些企业的自身利益驱使而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