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让应用在性能、可靠性都要差一些的国产数据库上跑得很好,金融、证券、运营商等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投入巨资进行改造的,新老系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了,所以用某些场景来为国产数据库的性能背书,是极不科学的。说得难听点,是有些贪天之功了。这些原本是ISV和用户共同
从日前公布的最新融资情况来看,Databricks短期内不会上市。但暂缓IPO似乎并未影响公司迅猛的增长势头。首席执行官Ali Ghodsi表示,该公司正朝着万亿估值企业迈进。
作为数据库领域领军企业,达梦数据受邀参加并带来精彩演讲,系统展现了其在多模数据处理与 AI + 数据库领域的深度探索与实践突破,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十六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DTCC 2025)完美落幕,历经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如今的DTCC已然成为国内数据库领域的技术风向标,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与演变。
最近某企业CIO与老杨聊天时吐槽道:“我们信息部门员工的技术能力真的没得说,但一涉及到复杂的业务场景时总会掉链子,要么是不懂业务流程,数据取错了维度;要么就是盯着新技术猛学,却不知道怎么与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行融合。”
2025年8月22日,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正式发布第三批数据库安全可靠测评(国测)名单。这是继2023年12月首期、2024年9月二期之后的关键更新,标志着中国信创改造进入深水区攻坚阶段。
大会进入第二天,DTCC 2025的火热持续不断!在智能化技术加速渗透的背景下,数据库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架构重构革命。如何让分布式系统在扩展性不衰减的前提下实现强一致性?如何将开源生态的"碎片化创新"转化为"标准化生产力"?如何让数据库从被动承载数据的工具进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DTCC2025)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期间,大会特邀数据库领域专家白鳝与华为云数据库首席产品专家窦德明做客采访间,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访谈,双方围绕华为云数据库在技术创新、产品能力升级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展开探讨。
8月21日,第十六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DTCC2025)上,数据库性能诊断领域的领航者DBdoctor正式发布革命性产品——AI轻量版数据库性能诊断平台。该版本以“极致轻量+AI智能助手”为核心突破,首次将企业级智能诊断能力拓展至中小业务场景,标志着数据库性
2025年,openGauss迎来开源五周年,在经历了“战略聚焦,筑底调整”后,这个年轻的数据库开源社区已展现出与全球优秀的开源数据库分庭抗礼的实力,openGauss正以独特的中国模式探索开源数据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文将分析数据和治理领域中最相关的四种所有者类型,解释他们各自的角色,并展示他们在实践中如何互动。虽然每个组织都应该以适合自身情况的方式定义所有权,但本文概述的模式反映了我所观察到的在各个行业和数千个组织中最有效的模式,因此可以作为一个建议的起点。
归根结底,大数据热潮的失败并非源于技术不足。而是源于一种非理性的信念,即新技术本身就能代表一种可行的商业策略。原本理性的商业领袖们不知何故被说服,认为投资某项技术就能神奇地转型业务。但在现实世界中,业务转型要困难得多。
对于大部分传统企业而言,数字化建设都是在打乱仗,既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也缺少跨部门的协同机制。这种混乱不仅体现在预算的争夺上,更反映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自为政、相互推诿上。
8月21日-23日第16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DTCC2025)将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隆重召开 达梦三大核心参与形式,诚邀您共襄盛会见证达梦在智算多模数据库与AI融合实践领域的技术突破
天云数据CEO雷涛作为深耕数据智能领域的“老兵”,从Java时代到大数据、机器学习再到大模型浪潮,见证并参与了数据智能技术的多次跃迁。本期《名人堂——“数”风流人物》栏目对话雷涛,他深入剖析了AI发展过程中数据表达的三次升级,并结合能源、安全等领域的落地案例,
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列入企业的路线图,但我们不应发布任何设计不安全的产品。LLM 改变了威胁模型:不受信任的自然语言会成为攻击面,输出可以被武器化,代理可以代表我们采取行动。
历史上,系统元数据(例如文件大小、类型、所有者、创建日期和最后修改时间)被视为一组被动描述符。这些由存储系统自动生成的元数据帮助IT团队管理存储、保留和访问策略。但人工智能的兴起彻底重新定义了元数据的功能与必要性。
人工智能社区痴迷于越来越大的模型、十亿令牌上下文窗口和GPU 的微调运行让人感到厌倦,而人工智能堆栈中最被忽视的力量倍增器却静静地位于这一切之下的一层:数据。
基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整理了一些日常需要关注的核心指标,供参考,实操过程,需要基于战略目标确定核心的北极指标,以及其他可以全面准确反映业务健康度的数据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