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微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促进本地信息产业发展

  微软还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多方面支持和参与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携手打造健康的产业链,与本地伙伴实现共赢。IDC报告显示,2009年微软在中国每创造1元人民币收入,与微软合作的其他企业就会创造出合计16.45元人民币的收入。

  投资方面,微软已对包括浪潮国际、中软国际、大连华信等本地企业进行了战略投资。从2006年到2011年,微软将投资超过1亿美元来支持国内软件行业的发展。

  技术合作方面,微软与地方政府和合作伙伴携手建立了21个技术中心,其中8家成功升级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微软公司软件创新中心”分中心,大力支持中国本地软件企业的发展。微软还与工信部合作建设基于Windows/.Net软件平台及嵌入式软件试验室,并此为基础,双方共同建设一系列平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帮助提升软件企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此外,微软中国已将8个专利技术授权给本地合作伙伴,帮助他们缩短开发周期,加速创新。

  软件是一个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意型产业,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并携手中国政府、教育界、产业界,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软件人才。微软与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合作,自2003年以来已培训了9万多名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到2011年,培训人数将超过10万。此外,微软和教育部于2002年6月联合启动了“长城计划”,以此支持基础IT教育以及中国高校的研究项目。

  为帮助中国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微软还一直与国内软件外包企业展开紧密合作。利用微软的资源优势和经验支持国内软件企业发展。2006-2011年,微软将向中国境内企业提供累计1亿美元的软件技术支持、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服务订单。仅2010财年就提供1.62亿美元外包订单, 是4-5年前的 5倍。

  缩小数字鸿沟

  此外,微软还致力于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充分运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智力资源,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帮助弱势群体缩小数字鸿沟,积极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2003年11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正式启动。五年时间内,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百间计算机教室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超过11万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接受了培训,成千上万偏远山区学生从中获益。第二期合作项目已于2008年11月启动,为期五年合作将主要围绕创新教师、创新学校和创新学生三方面展开。截至2010年6月,“携手助学”项目已经使中国31个省和新疆建设兵团的48万师生受益,这一数字在2011年7月前将达109.3万。目前,微软和教育部已合作建成100间计算机和200间创新多媒体教室。

  微软通过“潜力无限-社区技术培训”项目从2004年6月至今,已在15个省(市)建立了44家社区学习中心,为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充分接触并学习信息技术的个人提供技能培训,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变化,为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迄今该项目使94万进城务工人员和弱势群体受益。

  农村信息化项目是微软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的又一重要举措。自2006年起,微软支持工业信息部在六个省市包括上海、山东、河南、四川、贵州和新疆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示范工程,利用信息大篷车、综合信息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形式,为农民创造接触电脑的环境,让农民享受信息与信息服务带来的益处,通过信息技术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迄今,微软已捐赠15辆信息大篷车,建立了21个信息服务中心和15个综合信息培训基地,为10万名农民、信息大篷车讲师和基层政府干部提供培训。

  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微软还积极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在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微软公司及员工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微软的员工还以支援服务的方式回馈社会:通过“员工志愿者项目”,每个微软员工都可享受三天的带薪志愿者假,以不同形式投入到社区事务和公益活动中。在中国,微软曾多次荣获企业公民方面的奖项。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