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评论】作为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领域的领先企业,微软公司自197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全世界用户创造新的机遇、价值和体验。三十多年来,微软始终引领技术变革,其软件和服务能够帮助用户实现信息交流和数字生活管理,丰富商务应用和娱乐体验,使个人和企业充分发挥潜力。
微软于1992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1995年成立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微软始终以与软件产业共同发展为目标,加强与政府、合作伙伴和客户的密切联系,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多个方面支持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实现共赢。
十多年来,微软在中国的规模不断壮大,全职员工超过3000人,分支机构和业务覆盖全国,涵盖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市场销售、技术支持和教育培训等多个层面。当前,微软在中国有5000多个合作伙伴。中国已经成为微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微软中国也已成为微软除美国总部以外机构设置最全面、功能最为完备的子公司。
微软通过开发众多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并提供相应的生产、授权和支持,向用户传递商业价值。目前,微软在中国业务涉及Windows客户端、服务器和开发工具、信息工作者产品、微软商务管理解决方案、移动及嵌入式设备、MSN和家庭消费及娱乐产品等七个方面。
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微软致力于成为中国政府可信赖的合作伙伴,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和社会需求。微软与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机构合作,利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支持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教育改革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缩小数字鸿沟,以帮助各层次、各地区的人们实现自己的最大潜能。
加大本地创新力度
微软一直非常重视在中国进行研发和创新。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机构不断升级。2006年初成立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于2010年1月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涉及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团队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东京、首尔、悉尼和曼谷等地,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随着在北京、上海、深圳的研发机构不断扩展,微软在北京和上海投资建设了研发园区。2008年5月,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在北京中关村奠基,2011年初投入使用。这是微软在海外规模最大的研发园区,不仅能够满足微软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研发规划与发展的需要,更将有力的支持微软与客户和业界伙伴的创新、合作与共赢。2010年3月,微软上海科技园区已正式启用。
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微软的产品与技术以功能强大、易于操作的特点,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交流的方式。以Windows和Office为代表的一系列软件产品及应用,通过诸多针对用户需求开发出的创新功能,为个人用户带来创新的数字家庭生活方式,并同时满足信息工作者的需求,有效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实现娱乐生活和工作效率相得益彰。以Windows Server为代表的一系列商用软件产品和微软提供的诸多解决方案,为企业构筑强大的IT基础架构,并通过高效协作、随时随地访问等特点,不断提升个人、团队及组织的生产力,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除产品本身功能外,微软还向正版用户提供强大的安全保护、最新的技术更新升级和全天候的技术支持,确保正版软件用户获得安全无忧的使用体验。
促进本地信息产业发展
微软还通过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多方面支持和参与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携手打造健康的产业链,与本地伙伴实现共赢。IDC报告显示,2009年微软在中国每创造1元人民币收入,与微软合作的其他企业就会创造出合计16.45元人民币的收入。
投资方面,微软已对包括浪潮国际、中软国际、大连华信等本地企业进行了战略投资。从2006年到2011年,微软将投资超过1亿美元来支持国内软件行业的发展。
技术合作方面,微软与地方政府和合作伙伴携手建立了21个技术中心,其中8家成功升级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微软公司软件创新中心”分中心,大力支持中国本地软件企业的发展。微软还与工信部合作建设基于Windows/.Net软件平台及嵌入式软件试验室,并此为基础,双方共同建设一系列平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帮助提升软件企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此外,微软中国已将8个专利技术授权给本地合作伙伴,帮助他们缩短开发周期,加速创新。
软件是一个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意型产业,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并携手中国政府、教育界、产业界,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软件人才。微软与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合作,自2003年以来已培训了9万多名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到2011年,培训人数将超过10万。此外,微软和教育部于2002年6月联合启动了“长城计划”,以此支持基础IT教育以及中国高校的研究项目。
为帮助中国软件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微软还一直与国内软件外包企业展开紧密合作。利用微软的资源优势和经验支持国内软件企业发展。2006-2011年,微软将向中国境内企业提供累计1亿美元的软件技术支持、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服务订单。仅2010财年就提供1.62亿美元外包订单, 是4-5年前的 5倍。
缩小数字鸿沟
此外,微软还致力于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充分运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智力资源,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帮助弱势群体缩小数字鸿沟,积极回馈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2003年11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正式启动。五年时间内,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百间计算机教室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超过11万名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接受了培训,成千上万偏远山区学生从中获益。第二期合作项目已于2008年11月启动,为期五年合作将主要围绕创新教师、创新学校和创新学生三方面展开。截至2010年6月,“携手助学”项目已经使中国31个省和新疆建设兵团的48万师生受益,这一数字在2011年7月前将达109.3万。目前,微软和教育部已合作建成100间计算机和200间创新多媒体教室。
微软通过“潜力无限-社区技术培训”项目从2004年6月至今,已在15个省(市)建立了44家社区学习中心,为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充分接触并学习信息技术的个人提供技能培训,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变化,为社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迄今该项目使94万进城务工人员和弱势群体受益。
农村信息化项目是微软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的又一重要举措。自2006年起,微软支持工业信息部在六个省市包括上海、山东、河南、四川、贵州和新疆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试点示范工程,利用信息大篷车、综合信息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形式,为农民创造接触电脑的环境,让农民享受信息与信息服务带来的益处,通过信息技术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迄今,微软已捐赠15辆信息大篷车,建立了21个信息服务中心和15个综合信息培训基地,为10万名农民、信息大篷车讲师和基层政府干部提供培训。
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微软还积极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在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微软公司及员工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微软的员工还以支援服务的方式回馈社会:通过“员工志愿者项目”,每个微软员工都可享受三天的带薪志愿者假,以不同形式投入到社区事务和公益活动中。在中国,微软曾多次荣获企业公民方面的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