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都江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不用再像李冰那样辛苦地在这个庞大工程的各个角度巡视水情。在调度中心整面的大墙上,就挂着都江堰水利调度系统总图。从图上能够实时看到整个水利工程各观测点的情况,蓝色的水流显示从紫坪铺到鱼嘴分水、飞沙堰、宝瓶口。
通过水质自动监测子系统,通过在取水点自动采集、分析水样,并将处理数据传输、存储,实时监测水温、pH值、电导率、浊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和酚九个指标。对水质变化和突发性污染提出警报,为有关部门采取防止污染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闸门监控子系统则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为控制站,以Profibus总线网及工业以太网为通讯网络,构成控制3个闸群(21孔闸)的集散式控制系统。配合视频监控子系统,将13个视频监控点分布在各关键闸门及水位标尺等重要水工设施附近,实时监视水位状况和闸门启闭情况。及时准确地根据水质水量变化、灌区用水需求,来合理控制闸门,实现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实现水资源合理调配和防灾减灾。
据《华阳国志》所记:李冰在都江堰工程建成后,经过多年实际观测,掌握了宝瓶口水位的变化与灌溉需求的规律。于是,他令人在水边刻凿三个石人,同时刻上"干毋及足,涨毋没肩,年中水量,以此为度"的说明。而后人随着水情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在宝瓶口左面的山石上加刻了几十件分划,取名为"水则"(即今天的水位标尺),当水面到达十一划时,内江灌溉区用水充足,超过十九划时,就要向外江排水,是为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时至今日,对水位的实地观测变成了实时遥测,对蓄排的简单说明变成了整个系统中相应的复杂规则,是新一代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带来了这些变化。更透彻的感知和测量、更全面的连通和汇集、更睿智的洞察和智能化,是它们的综合诞生了都江堰水资源监控调度系统,并在都江堰的灌渠生产调度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系统通过准确掌握岷江水情,对岷江来水进行优化调度,不仅节约用水,而且可将节约下来的水用于缺水的丘陵地区,解决岷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在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和环保用水上,方便了有关部门实时掌握水质数据,对水污染状况进行预测预报,便于各用水单位采取适当的净化措施,将决策反馈到岷江水源中,确保人民群众用水安全,维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