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应用案例
北京某耐火材料公司是一家产值近亿的中小型企业,职能部门包括了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后勤等,拥有制造企业应有的典型业务流程。企业按照SOA原理构建了企业组织结构,各部门和下属作业中心均按照“模拟法人”的方式建立独立账户,进行资源消耗和作业成本的独立核算。部门之间的服务完全实现买卖关系,以内部专用转账支票作为结算凭证,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面向SOA的某企业组织结构
图3中的方框均为具有一定职能功能的作业中心。虽然行政上仍然存在隶属关系,如“一分厂”隶属于“生产部”,同时又包含下属的“搬运组”、“混料车间”、“轧制车间”等若干个作业中心,但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立的核算账目,不受行政关系影响。
各作业中心的服务流程大致如下:采购科购入原料,增加自身和计量站的增值服务后提供给原料库,原料库增值了保管费后提供给生产分厂,生产分厂再接受各生产车间的作业和生产部的管理作业后,完成产品生产和输出,为成品库或销售部提供服务,销售部对外销售盈利。
作业中心消耗的资源一般包括办公费、房租、人员工资福利、能源动力费、折旧费、计件工资等。输出作业为工序计件数量、原料及产品数量等。各作业中心都须以自身的消耗来计算输出作业的单价,使账户的余额尽量保持为0,既不盈利,也不亏损,以实际成本向下游提供作业服务。
由于实际情况和管理效率的因素,案例中的作业成本管理模型在该企业的应用中有局部的特殊化设置,主要体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本期输出作业单位成本均以上期已知的同类作业单价成本来计算,作业动因直接以金额方式在账户问转移。因此,模型中的第10条的迭代计算得到了简化。
第二,作业中心当期所消耗的资源成本扣除输出作业成本后可能会有余额(可蓝可红),允许计入下月作业成本。
第三,管理部门和核算部门的作业表现为一种“管理服务”,按照一定比例设定强行作为相关的作业中心的服务消耗。
五、结 语
作业成本法是成本会计中最符合实际的成本管理模式,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往往会有不同的行业特点和表现形式。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作业成本的管理模式和实践进行了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进一步完善了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模型,使之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持续进步是管理界永恒的主题,作业成本管理模型的发展和应用也必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