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谁会成为下一个Java Web时代的新星

改良排头兵
 
    供销社、龙头企业和农业协会是带领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如何利用这一块有用阵地,最大限度地辐射农村信息化,成了各县的主要探索课题。
 
    清新县基层供销社于1991年改制,经历多年的市场化磨练,供销社的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2005年,在商务部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供销社又成为深入农村腹地的农家店。清新县下辖9个镇、234个行政村,供销社的网点遍布各个村落,多达200个。
 
    “利用供销社现有的渠道效应,加载农村信息化,能使信息化更快地在农村普及。”清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清波说。2005年12月,广东省第一家县级信息化体验中心开进了供销社的超市,由供销社提供场地,英特尔提供装修费,TCL提供6台PC机,政府没花一分钱就建立起了体验中心。
 
    供销社为了支持体验中心的正常运转,摇身成为TCL的代理商。体验中心除了供村民查询信息外,还销售TCL电脑,每个月销量能有七八台。“既能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又能增加人流量,给超市带来生意; 同时,还能通过代理电脑拓展新的盈利点。”供销社副主任钟建平认为这是个“一举三得”的事情。
 
    除了改良供销社外,清新县还依靠当地龙头企业天农食品有限公司,把信息服务站建在天农的销售点,天农公司下辖1500户鸡、鸭、鹅养殖大户,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为养殖大户提供信息服务。这些养殖大户是农村中经济实力最强、头脑最灵活的群体,让他们感受信息化的力量,充分享受信息服务,对其他村民来说也是很好的带动。
 
    “公司+农户+基地”在广东省很多区县都有探索,德庆县是著名的“柑桔之乡”,县信息中心调拨了3台PC机到柑桔协会,一方面为果农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提高协会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柑桔种养的数据库
 
    改良“排头兵”,抓住农村中最具影响力的群体。然而,这种模式在建立时还应该警惕一个误区: 建信息服务站不能只为了提高这些“排头兵”本身的信息化水平,还要为广大农民服务。
    点评: 从农村的主力经济群体实现突破,可以事半功倍。然而,武装好“排头兵”后,要通过他们把有用的信息最大范围地传递到农民手中。
 
挺进专卖店
 
    新兴县精英科技办公设备商行(以下简称“精英商行”)是联想电脑的金牌代理商,同时经营复印机等办公设备,承接网络安装工程及团体电脑培训。2006年5月,山区信息化工程开进了专卖店,县信息中心在精英商行二楼调拨45台电脑办起了信息化培训中心,一楼除了一半门面用来销售电脑外,还由TCL提供了6台电脑作为县信息化体验中心。融信息服务、信息培训为一体,精英商行成为县里农村信息化的“中心据点。”
 
    承接山区信息化工程信息服务和信息培训的任务,精英商行每月要承担场地费、光纤费近2500元,加上平时正常业务的人员、水电、师资成本4000元,每月共支出成本6500元。尽管为信息服务站付出了额外的成本,在经理麦介汪看来,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 培训的人多了,来体验的人多了,带来了店面的人气。尽管现在还不能计算出由于人流量增长带来的销售额,麦介汪却很高兴为信息服务站“埋单”,他很明白,这样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
 
    信息服务站直接开进电脑专卖店,交由代理商运作,一来可以利用专卖店的硬件和培训资源,二来可以通过人气提升专卖店的销量,是“双赢”的好事。在政企互动的机制下,广东省许多县、市自己动脑筋找资源,创造出了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在清新县、德庆县,信息服务站纷纷开进TCL门店、移动营业厅。
 
    然而,新兴县信息中心主任伍绍雄认为,把服务站交由代理商打理,是把“双刃剑”: 处理得当,可以实现“双赢”; 然而,专卖店商业味太浓厚,一旦把握不好,服务站容易变味。

    点评: 服务站直接开进专卖店,是信息化项目市场化的高级阶段。然而,兵行险招,这种模式更加需要政府加强把控,需要企业增强责任意识。

 

(计世网)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