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数据库国产化替代的成本怎么算

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DBA来说可能只是考虑到一些和自己工作相关的问题,这个数据库好不好用 ,好不好维护,性能如何。而公司的领导则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可能DBA最为关注的数据库技术不是他们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

上面是一个企业领导考虑数据库选型的三个最为重要的维度,可以看出,在高层领导眼里,没有数据库技术啥事。选型的第一要素是“云为中心 ”,这是因为他们这些年来系统上云工作投入巨大,成果显著。因此国产数据库替代不能影响系统上云的基本政策。剩下两个是成本最低和风险最小,风险最小这里面包含的道道太复杂,今后找时间来探讨,我今天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成本最低这一条,在领导的眼里是什么意思。

替代成本中最为明确的部分是数据库许可证的采购成本,对于一个 大企业来说,可能拥有上千甚至数千个数据库实例。虽然国产数据库的单价不贵,但是架不住数据库数量庞大。几年前我曾经给一个客户写过一个数据库国产化的方案,刚开始的时候领导很积极,但是我第一稿出来后,领导看到估算的数据库许可证高达数亿,立马就打了退堂鼓。虽然某些企业在数据库许可证采购上可能已经花了数亿甚至数十亿,但是那是20年的周期里慢慢采购起来的。在未来三五年内要集中再花几个亿采购数据库许可证,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很多企业可能会选择核心系统购买国产商用数据库,非核心系统采用开源数据库的策略。这和以前核心系统购买正版Oracle,非核心系统使用盗版差不多是一样的策略。

另外一种企业马上要面临的成本是适配开发与迁移成本。开发部门不熟悉国产数据库,会带来开发成本的增加。因为国产数据库在功能与性能上与Oracle还存在差距,因此应用需要做大量的改造,甚至让数据库变成仅仅存储数据的容器,将业务逻辑剥离到应用中,这也会大大增加开发的成本。不同数据库在应用迁移和数据迁移工作的难度也会不同,这是另外一部分成本。选择数据与应用兼容性较好的数据库产品会减少这方面的成本开销。

在应用适配上增加成本必然会引发企业在数据库应用策略上的巨大变化,使企业的IT部门更加注重应用架构优化,注重应用研发水平的提升。这会让数据库这个企业的IT基础设施的运维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企业对中高端DBA的依赖也会有所下降,最终引起企业在IT资金投放方向上的变化。这种企业资金投入方向的变化,最终会降低DBA在企业IT运维中的地位。

有些时候数据库的兼容性还不错,迁移工具用起来也还算顺手,但是应用迁移过去之后性能满足不了要求,这时候还需要做系统优化。系统优化是一种高成本的工作,需要有经验的专家参与才能做好。这部分成本往往也是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在目前的数据库国产化替代工作中,一些大型客户的系统优化工作往往都是数据库原厂参与协助完成的。这部分工作其实对于数据库原厂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一旦国产数据库替代工作大规模开展起来,数据库原厂肯定也无法承担这样的成本,到时候,这部分费用必须由企业来承担。

还有一大块成本是运行维护成本,因为对新产品的运维人员、运维知识储备不足,企业需要另外引进专业人才,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来满足日常运维的需求。不过这样也不一定能够满足企业关键系统运行的需要,因此需要购买原厂工程师的驻场服务才能满足基本运维需求。原厂工程师的成本大约在每人天6000-15000元,按照最低的6000为标准,一个原厂工程师驻场的费用也是百万级别的,比起购买Oracle第三方驻场人员每人年30-50万的费用,要高出很多。这是一笔需要较长期支付的服务费用,也是每个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基本费用。

上面讨论的都是一些十分常规的成本,实际上还有一些隐性成本没有计算在内,重新制定管理规范、更新各种预案、更新IT运营流程、更新备份系统、两地三中心灾备建设、服务器采购与机房升级、因为国产数据库性不足而需要扩容的额外硬件资源、选型不当带来的系统二次改造迁移成本等,每一样都是需要花不少钱的。所以在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方面,领导要考虑的问题远远比DBA关注的技术问题要复杂得多,他们做出的选择与DBA的想法有所不同,也就不奇怪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