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广告渠道效果归因分析常用模型有哪些?

数字化时代,消费者与品牌的互动途径日趋多样化。为了有效衡量不同营销渠道对最终转化的贡献,渠道归因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渠道归因分析是市场营销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旨在识别并量化不同营销渠道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准确归因,企业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各渠道的投资回报率(ROI),优化营销预算分配,提高营销效率。同时,归因分析还有助于洞察消费者行为,为未来的营销策略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一、渠道归因分析常用模型

1.末次互动模型:该模型将转化归因于最后一次互动渠道,适用于销售周期短、决策过程简单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快消品或低价商品的购买往往受到最近一次广告的影响。

2.首次互动归因模型:在此模型下,转化被归功于第一次接触的渠道。这适用于品牌形象建立、新品上市等需要长时间培育的市场活动。

3.线性归因模型:该模型认为所有参与渠道对转化贡献均等,适用于多渠道协同作战的场景,如复杂产品的销售。

4.时间衰减归因模型:此模型根据时间衰减原则分配功劳,更近期的渠道获得更大权重。适用于销售周期长、用户决策过程复杂的产品,如房地产、汽车等。

5.位置归因模型:强调首尾渠道的重要性,中间渠道平分剩余功劳。适用于有明确营销漏斗且各阶段作用显著不同的业务场景。

6.自定义归因模型: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数据情况,灵活调整各渠道的归因权重。这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对业务的深入理解

二、不同模型数据获取与计算逻辑

在进行渠道归因分析时,实际的数据获取和处理涉及多个步骤和计算逻辑。以下是针对不同归因模型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的数据计算逻辑:

1.末次互动模型(Last Click Attribution)

数据获取:

  • 追踪用户转化前的所有触点。

  • 标记用户转化事件及其对应的最后一个触点渠道。

计算逻辑:

  • 对每个转化事件,确定最后一个触点渠道。

  • 统计各渠道作为最后一个触点的转化次数。

  • 计算各渠道的转化率(转化次数 / 触点总次数)。

2. 首次互动归因模型(First Click Attribution)

数据获取:

  • 记录用户与品牌的首次互动渠道。

  • 追踪用户从首次互动到转化的完整路径。

计算逻辑:

  • 识别每个用户的首次触点渠道。

  • 统计各渠道作为用户首次触点的数量。

  • 计算从首次触点到转化的转化率。

3. 线性归因模型(Linear Attribution)

数据获取:

  • 记录用户从接触到转化的所有渠道触点。

计算逻辑:

  • 确定用户转化路径中涉及的所有渠道。

  • 将每个转化的功劳平均分配给路径中的所有渠道。

  • 计算每个渠道的总功劳值(所有分配的功劳之和)。

4. 时间衰减归因模型(Time Decay Attribution)

数据获取:

  • 记录用户每个触点的时间戳和渠道信息。

  • 追踪用户从接触到转化的完整时间线。

计算逻辑:

  • 对每个用户的触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 应用时间衰减函数,为更近的触点分配更高的权重。

  • 计算每个渠道的加权功劳值。

5. 位置归因模型(Positional Attribution)

数据获取:

  • 记录用户转化路径中每个触点的位置和渠道信息。

计算逻辑:

  • 根据位置(如首触点、末触点、中间触点)为渠道分配不同的权重。

  • 计算每个渠道基于位置的功劳值。

  • 对于中间触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平均分配剩余功劳。

6. 自定义归因模型(Custom Attribution)

数据获取:

  • 获取所有相关的用户触点数据和业务特定指标。

计算逻辑:

  • 根据业务需求和数据特点,自定义渠道的归因权重和规则。

  • 使用高级分析技术(如机器学习)来确定最 佳的归因模型参数。

  • 应用自定义模型计算每个渠道的功劳值。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