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一文看懂“深入的”数据分析:分析方法,MECE,业务建议

经常有同学抱怨:感觉平时做的都是描述性统计,同比、环比,深入的数据分析到底怎么做?今天系统地讲解一下。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常见的描述性统计

举个简单的例子,让分析:为啥业绩下降了。很多同学的做法是:

1、拿本月和上月,分产品、地区、分公司做对比

2、发现,整体下降5%,A产品下降10%,B产品下降6%……

3、把A产品下降10%标红,然后写“要搞高”

这么做当然不深入了!单个指标下降只是表象,业务关心的是:

1、A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2、A产品选品失败了?

3、销售没有执行到位?

这些问题,指向明确的改进意见:

1、营销力度不足 → 追加活动投入→ 往哪些地方投活动!

2、新产品表现不好 → 寻找替代产品→哪些产品有潜力!

3、销售没执行到位 →哪些环节要提升→ 提升是否见效!

这才是业务需要的结论。想做到这一步,需要四步走

改进第一步:建立分析假设

业务问题,往往不能用一个指标简单描述,而是需要指标+标签,从多个角度描述,形成多个分析假设。

比如营销力度不足,至少可以拆成三个分析假设:

1、活动形式改变(用标签:形式A、形式B)

2、优惠幅度下降(原先打八折、现在打九折)

3、覆盖产品减少(原先60%产品参加活动,现在40%)

经过梳理,把业务问题,拆解成可以用数据指标量化的分析假设(如下图),就能做进一步分析了。

改进第二步:聚焦重点问题

注意,假设方向不止一个。需要帮大家聚焦到核心问题上。比如给出“营销力度不足”的结论以后,大家会自然反问:

1、难道只有营销的问题吗?

2、难道分公司管理没有问题吗?

3、难道产品没有问题吗?

此时需要更复杂的论证逻辑。比如我想证明:营销力度影响,比产品的影响更大。那么我要列举的假设是:

1、一直无活动的产品,前后变化不大

2、原本有活动,现在没活动的产品,变化巨大

3、原本有活动,现在力度下降很大的产品,变化巨大

4、原本有活动,现在力度下降很小的产品,变化很小

这样有了充足的正反例子,能做实:营销力度就是影响很大,就可以剔除产品的影响了。

当分析假设很多时,可以用MECE法,把特例的逻辑关系一一梳理出来。(这里不再赘述MECE的构建方式,有兴趣的同学看以前的分享:麦肯锡在用的MECE分析法,到底是什么?)。最后效果如下图:

这个时候,作为一个分析原因的报告,已经可以交差得七七八八了。但是还可以再多做几步。

改进第三步:评估未来走势

注意:降低营销力度,会影响业绩,这个是不用分析也知道的。反问一句:为什么明知道会有问题,还是会降低力度?才能让自己分析更深入

比如,降营销力度,大概率怕费用会超支,可以做如下分析:

1、按目前的投产比+投入力度,下个月还会不会降,能否守住全年目标

2、如果想让业绩不降,保持之前投入力度,费用会不会爆、啥时候爆

3、如果费用会爆仓,预计超支多少,是否可以忍受

这里需要做一些预测。注意!并不是所有预测都难如登天。这里预计营销费用与业绩关系,完全可以用简单的时间序列/线性回归,给出走势即可。可以做滚动预测/业务假设预测,用公式推导(如下图)。

预测完了,给出对问题的判断。这些判断对业务是很有用的,可以直接指向落地的业务行动。比如营销费用失控问题,可以判断为:

1、严重:预计超支50%,预计提前半年消耗完

2、一般:预计超支20%,预计提前1.5个月消耗完

3、轻松:超不了多少

这些判断,对业务也非常有用,业务看了,可以:

1、严重:立即调投入,砍掉投产比低项目,砍50%以上

2、一般:优化做法,再观察2月看看

3、轻松:小车不倒只管推

有了方向性判断,再看下一步执行细节分析

改进第四步:给出建议细节

有了第三步的支撑,第四步给的建议才会显得有理有据。比如看完第三步,业务决定“优化做法”那么可以进一步:

1、挑选出对促销不敏感的商品,砍掉补贴

2、挑选出低毛利的商品,直接砍掉补贴

3、挑选出撤出促销后波动少的商品,逐步消减补贴

4、找到对价格不敏感的客群,逐步增加他们喜欢的商品,扩大其基数

这里,会延伸出好几个话题。比如用户分群,可以做矩阵分析,先锁定人群,再看其商品爱好(如下图)。

比如商品分析,可以先核算成本,再看促销敏感性(如下图):

这样可以给出消减成本的方向,人、货、场因素都有了,可执行程度也很好。

小结

综上过程我们发现:想让分析有深入,关键在于组织分析逻辑。

1、把业务问题,转化成数据描述

2、排除小问题,聚焦大问题

3、行动建议要建立在预判之上

5、用细节数据,支持行动

这样才可以把分析越做越深,而且能积累对业务有用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分析方法是相互穿插的。有常见的描述性统计、对比分析,也可以结合预测模型,也可以结合数据测试,判断方法可行性。做数据分析,从来都不是一条无敌公式打天下,细细梳理业务,构建逻辑,才体现水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