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开源的愿景是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企业知识的内核,来支持企业知识应用的创新,避免在创新过程中,因为底层内核的不一致,造成重复发明轮子,降低知识的二次创造者(管理咨询顾问、软件产品经理、系统实施顾问、企业管理培训师)之间,以及他们和应用者(企业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效率、质量和成本,从而提升中国企业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
昨天晚上,老同事群里有人问“怎么选型OA 和 BPM 软件,OA 和 BPM 软件有什么区别”,我说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事情:什么叫 BPM (业务流程管理)软件,就没有标准的、一致认可的定义——狭义的 BPM 软件就有几个不同的跑道,一是流程概念性设计(即业务流程文件管理)的工具,二是流程建模工程的工具,三是电子工作流以及企业服务总线集成的工具,这些领域的应用软件各不相同,都把自己叫 “BPM 软件”,除此之外,办公软件(即OA)、低代码开发软件、企业解决方案软件等也都说自己是做业务流程管理的。所以,市面上但凡是自称“业务流程管理”的软件,或者是“管理业务流程的软件”,可能是包含了上述一个或者多个范畴。
老同事说他遇到的就是这个情况,公司老板要他买个软件来做“业务流程管理”,然后就召唤来了一大群公司,每家厂商都号称自己是“业务流程管理”软件,他感觉是桃子、李子、橘子摆了一大堆,都没法比较。
所以,什么是业务流程,什么是业务流程管理,什么是业务流程管理软件,这些基本概念在全社会都没有一致性的共识。类似的情况在企业管理领域内比比皆是,例如,什么叫 OKR,OKR 究竟是干什么的?什么叫绩效,绩效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怎么评估?阿米巴、自主经营体、人单合一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这给企业自身和企业服务行业双方都带来很大困扰。
“企业知识开源计划”试图借鉴开源软件发展的成功经验。开源软件的鼻祖 Linux 就是通过建立一个不可分解的最小化内核(Kernel),来解决不同类型、纷繁复杂的计算设备(小至电子血压仪,中至电脑手机,大至超级计算机)的硬件组件(CPU、存储、鼠标键盘)的管理和通信,支持互联网服务、分布式计算、个人应用软件、企业应用软件等各种软件的信息处理,在这个开源的内核上,衍生出各种开源软件或商业化软件:
我设想的知识开源的工作模式是:
-在一个线上的开放工作平台上,用爱发电的知识开源贡献者们形成一个个的知识社区,维护一个个知识库,每个知识库代表一个知识主题,这些主题的最小构成是不可分解的一个企业知识的基础概念,即概念的内核,我称为“知识块”。
-使用知识的人员有各种角色,知识内核的直接使用者并不一定是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而是基层知识工作者,包括管理培训师、管理咨询顾问、软件产品经理、系统实施顾问等。
-知识工作者有自己的工作空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标准化的“知识块”进行组合和二次加工,二是将自己加工后的知识,输入到一个知识输出工具上,为知识产品的最终用户(例如企业管理者)服务。这个工具可能是 PPT、Word 等文档工具,也可能是软件代码生成的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从知识到知识显性输出之间,无论是文档生成还是软件代码生成,Co-pilot 已经形成了辅助人工生成的智能化的桥梁。
-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在组合和二次加工知识时,由于使用同一源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知识的可溯源性,这样可以基于知识源头的一致性,保证在企业服务的价值网络里,同一个企业知识的概念内核的一致性:
企业知识开源如果能够良好运作,前文提到的我朋友的企业要做“业务流程管理”的话,无论是做业务流程管理的咨询顾问,他们通过 PPT 给企业老板解释业务流程管理究竟是什么,还是提供业务流程管理软件的供应商,他们提供的软件产品跟给企业做咨询的顾问讲的“业务流程管理”就是一回事。这样,企业老板和我朋友就不至于被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