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建信金融科技付晓岩:万物皆有架构,架构复现万物

  【IT168 专访】2020年一场肆虐的疫情如今还没有看到终点,行进中的个人、企业和社会或多或少偏离了原有路径,曲折蜿蜒中继续前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数字化的进程无疑是加速了。正如埃森哲《2020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所总结的:几乎在一夜之间,数字转型成为了所有中国企业必须正面迎接的一项挑战。新冠疫情给中国实体经济按下暂停键的那一天,也是迫使所有还未开始数字转型的企业痛定思痛、开始思考“如何转型”的那一天。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架构转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建信金融科技公司风险合规团队付晓岩在接受IT168采访时强调。

数字化转型将迎来关键10年

  埃森哲中国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调研,至今已持续三年。《2020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调研发现,疫情暴发,中国企业迅速“上线”以自救,但生产运营等核心环节的数字化滞后暴露无遗。

  危与机并存,不进则退,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传统企业维持原有竞争优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借力数字技术重塑业务、拓展边界,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进一步提升,2019年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为28.8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49.1%上升至80.2%,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付晓岩认为未来10年是数字化转型关键的10年,也是艰难的10年。他在《银行数字化转型》一书中提出了“战略转型-架构转型-技术转型-业务转型”的企业转型路径,其中,架构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企业管理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进化的方向。不久前国资委对国企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提高架构自主研发水平,这里既包含技术架构、也包含业务架构,应当从企业架构的角度理解。加强对方法论的研究,提高对业务架构的关注,做出符合我国国情、对企业更具转型期指导意义的架构方法论。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金融业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付晓岩指出,对于金融行业而言,首先在于其服务自身的无形性,金融行业本身就是可以高度虚拟化、数字化,目前金融行业的业务离柜率已经高达90%,所以金融行业可能很适合第一个全行业都走进虚拟空间。另一个特点是次生性,大部分金融需求都来自于企业生产、百姓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是被场景触发而非主导其它场景,因此,主要的金融服务大部分在数字化时代都会“后台”化。未来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最大的冲击是技术的进步能否降低新经济模式对现行金融基础设施模式的依赖性,也就是从底层产生真正的金融“脱媒”,金融牌照并不是免死金牌,就像蒸汽机带动的机械化运输必然替代马车的运输一样。

  从业务架构的角度来讲,银行需要立下坚定的转型方向,推动企业架构转型,在管理层引入架构思维,在业务侧导入结构化思维,结构化思维才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核心方向。如果业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在思维模式上对接不上,巨大的沟通成本会让企业在执行力上付出很大代价。而企业架构的缺失会让企业的业务资产、数据资产、技术资产模糊不清,缺乏联系,难以互相支援。

  过去往往认为业务架构比较偏向业务,对技术敏感度低,其实不然,业务架构是业务与技术之间的桥梁,业务架构师需要关注技术发展变化,对于技术变化带来的业务影响需要“朝乾夕惕”,这样才能有机会帮助业务人员识别业务改进机会,持续加强对新技术的关注算是从业要求。

  “企业级业务架构是企业自己给自己照镜子,梳理自身结构的起点,所以企业迟早要补这一课,慢点把自己的架构做好,才有未来的快速适应。未来十年很重要,而这十年里的头半程,能不能搞清楚自己家的事情是重中之重,并不是怎么学别人”,付晓岩强调。

万物皆有架构,架构复现万物

  2000年加入建行的付晓岩不只是一位资深企业级业务架构师,也是一位喜欢研究哲学的诗人。

  “诗词亦如系统设计,也有结构要求。万物皆有架构,架构复现万物。”他把架构上升到了一个普遍性规则的高度,甚至认为架构也算是一种世界观,架构关注的是事物内在的结构,各部分之间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决定设计和演进的原则。所以这里包括了对设计对象的“观测”和指导设计的“观念”。当前的架构理念中,每一个架构元素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有其目的和使命,企业是一个整体,架构设计存在“上帝视角”,在有意识地安排企业的演进。

  对于任何新技术的演进落地而言,所有的参与者既是改变者也是被改变者。从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方式变了,随着与业务的结合越来越深,技术找到了更多的场景,不同的场景中应用方式都有些许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也带动了技术的革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都是如此,而且技术形态变化也越来越快。

  在剧烈的变化中更需要冷静清醒的思考,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可能是破坏性技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讲到,当破坏性技术来临的时候,市场竞争将会改变,价值网络会迁移,数字化浪潮中,云、大数据、5G等可能都是破坏性技术,从业务架构上来看,如何紧跟创新又能兼顾原有的传统,走出创新者的窘境?

  付晓岩认为从业务架构的角度看,走出创新者的窘境需要的是基于架构资产,时刻清楚自己的“家底”,知道外界变化需要做什么样的结构调整才能适应和利用,知道内部变化可能影响的范围和代价,创新需要试错,但是试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是没有成本,很多机制有可能被过度宣传了。业务和技术能否深度融合、互相支持才是关键,“在这个转型时期,建议大家别再用‘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这种思路看待业务和技术的关系,不然企业没了,就谁的都不用归了。”

  能够复现万物的架构也有设计不到的地方,他强调局限并非来自于架构理论,而是来自于人的认知,认知不到,反映不出事物的架构,就无法从架构的角度进行设计,无论是复杂架构还是简单架构都是如此,并非架构简单就会保证认知到位。

  独行快,众行远。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付晓岩喜欢分享,他认为分享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为了跟大家分享,自己需要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够让别人了解,而大家对问题、观点、价值的质疑,能够帮助他更好发现知识的不足,激发自己的新认知。

  乐于在分享中学习的付晓岩成为了SACC 2020的分享嘉宾,带来《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及其发展历程》的主题分享,“SACC是国内最早的企业架构领域的交流平台,延续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1届,是国内架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可以说‘久负盛名’了。是国内企业技术发展进步实力的集中展现平台,架构师大会还搭建了‘互联网专家-传统企业’的沟通平台,增进了对架构知识的交流。”他觉得架构设计很需要扩展交流,因为这个领域看似强调标准,实则非常缺乏标准,架构图充满“想象力”,很多企业在重复“踩坑”,这是行业级的损失,也是架构交流的一个重要价值。

  在自己写的词《行香子·青水幽幽》下阙中,他写道“清茶代酒,千忧自断,岂须山倾自怜哀。朱颜易改,永志难埋。敬一家人,一生业,一书斋。”

  能找到自己的“一生业”是幸运的,在风雨颠簸的浪潮中便有所坚持。付晓岩笃信未来10年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此路迢迢而崎岖,处在转型期的人往往最痛苦,要不停刷新自己,转型期之后的人由于底层思维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因而更容易接受新变化。他希望能够在这10年的转型期中通过实践持续进行方法论的研究,并与同行者做更多的分享,共同走过转型期,希望能够做好一个研究者、摆渡者的工作。

  2020年10月22日~24日,由IT168旗下ITPUB企业社区平台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系统架构师大会(SACC2020)将在云端进行网络直播。自2009年以来,SACC架构师大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云集了国内CTO、研发总监、高级系统架构师、开发工程师和IT经理等技术人群,与会规模超千人。过去为期3天的议程,涉及20+专场,近120个主题,完整迁移到线上进行网络直播对会议。整装待发,奋起逆袭的SACC2020,期待您的报名参与,共襄盛举!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