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社会网络理论基础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是社会巾各成员实现危机信息交流的渠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受到社会中成员间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的双重影响。
3.1弱关系理论
1971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提了弱关系力量(StrengthofWeakTie)假设,被认为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篇重要文献。弱关系力量假设的提H}和经验发现对欧美学界的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格兰诺维特所说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这种关系与传统幸十会学分析巾所使用的表示人们属性和类别特征的抽象关系(如变量关系、阶级阶层关系)不同。
他首次提m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如危机信息人际传播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弱连接比较容易在不同的体问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如突发事件信息,使得网络巾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并澄清谣言等的机会,降低社会结构限制所带来的影响。
3.2强关系理论
199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组织学教授克雷克哈德(Kraekhardt)针对格兰诺维特提ff{的“弱关系的力量”的观点提出“强关系的力量(StrengthofStrongTjes)”假设,认为强关系特别适.Hj于不确定性的情境,在需要承担风险或面临危机时,强大系是可以依赖的对象。处于不安全位置的个人极有可能通过建立强关系获得保护,以降低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强关系连接丰十会特征较为相似、具有同质性的人群,成员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互动,某些存在的互动关系形态上较亲密,这些人之问由于来往较为密切,信息交流较为充分,此,信息的重复度(冗余度)也很大,而且容易自成一个封闭的系统,交流双方获取的有效信息量相应的也较少,适合于描述常规环境下信息的沟通与传递。
3.3结构洞理论
19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特(Burr)在《结构洞》一书巾首次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结构洞(StructuralHole)理论,他将结构洞定义为“非冗余联系之间的分割”。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巾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大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巾才会存在。二是社会网络巾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巾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而称作“结构洞”。结构洞是人际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情况下,结构洞的建立不是通过“强关系”,而是网络结构巾“弱关系”作的结果。
在具有结构洞的网络中,占据巾心位置的个体可以获得更多、更新的非重复信息,并且具有“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两大优势。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1982)认为,无论是强大系还是弱关系,芙系人本身的社会地位都是决定关系所能摄取的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变量。显然,关系的作用最终是由关系人的能力与意愿的合力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弱_炎系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而强关系则适于传递情感、信任和影响力。社会网络巾的结构洞现象见图5。
过上述强弱关系和结构洞理论的分析,并考虑危机情境下危机信息在人际问传播的特征,可以得危机信息人际问的传播主要是基于一种弱关系的成员问的连接,南于强关系和好友的存在,也存在结构洞现象,危机信息的人际间传播具有高度的聚集性和网络连通性。因此,本义假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也具有人际网络的特,网络具有结构洞现象,网络节点间连接主要是基于一种弱关系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