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谁主沉浮--原Sun与IBM的两次巅峰对决

  第二次交锋——处理器之争

  然而,在处理器领域,面对“大I”强大的技术创新力,“大S”没能进行有效的反击,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是否能够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并拥有足够的资本支持,是商界制胜的不二法则。

  20世纪80年代是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的时代。1984年,“大S”的 SPARC 架构提出;1987年,首款 SPARC 处理器问世并迅速占领市场,帮助“大S”突破了10亿美元的营收大关;1995年,64位 UltraSPARC I 使公司的微处理器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1999年,获得了巨大成功的 UltraSPARC-III,成为“大S”微处理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5年,8核32线程的 UltraSPARC-T1 推出;2008-2009年,16核心“Rock”出师未捷,这个历经5年时间、投入了数十亿美金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性能问题。连续的财政赤字让“大S”无力继续负担高昂的研发费用,被收购的结局,也让这个产品的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1980年,“大I”发明了基于 RISC 架构的原型机,开创了微处理器架构的全新天地;1990年,“大I”推出了基于 RISC 系统的POWER1,正式开启了 Power 家族辉煌家谱的序幕,此后每一代的 Power 处理器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一直站在处理器领域的巅峰。1997年,基于 POWER2 架构的“深蓝”计算机取得了人机大战的胜利,被认为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98年,POWER3 处理器以及随后的更新版,在处理器主频速度方面大放异彩;2001年,“大I”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双核处理器 POWER4;2007年,POWER6 处理器在性能和速度方面多数比不上,技术上领先对手2-3年成为处理器市场的先锋;2010年,POWER7 8核处理器的登场如同一道亮丽的曙光,在内核数量、芯片设计、运算速度、工作性能等方面都展示出了无可比拟的领先优势。

  与“大S”公司的 SPARC 处理器相比,“大I”公司的 POWER 处理器拥有无可撼动的技术王者地位。凭借业界最稳健的产品发展路线图,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时俱进的强大创新力,“大I”不断为服务器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充分保障客户的投资,全面成就了其在技术、性能、市场方面的领导地位。处理器领域的战争,决定性的拉开了两大巨头之间的距离,把“大S”从辉煌推向了谷底。

  巨星陨落,是输给技术还是输给资本?

  SPARC 二十五年的沉浮,奠定了“大S”在高端微处理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但是,一味专注于高端服务器硬件和软件开发的“闭门造车”战略,以及在硬件产品已经日用品化的大趋势下,却一如既往的销售依据传统标准而生产的通用服务器,使得“大S”逐渐脱离了产业发展的潮流,错过了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技术研发的高投入与市场表现的不如意,也是“大S”最为头疼的两个问题。

  回顾最辉煌的年代,2000年9月,“大S”的股价接近260美元,但这个先进的信息技术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必须与时俱进,当大象学会了跳舞、”大I”公司已经步入年营业额千亿美元的门槛时,“大S”却与市值百亿美元俱乐部渐行渐远。在金融危机、企业经营困难、大型基金公司抛售股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S”业绩逐步下滑,最终沦为被收购的对象。在与资本市场的较量中,技术有时不得不屈服于资本,因为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从1982年创立到2009年被收购,带着曾经的辉煌,“大S”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今后,“大S”的硬件业务将何去何从?面对人才和客户的不断流失,“大S”又将做何感想?不管这些问题是否有解,它为业界做出的贡献始终值得人们去景仰。我们会记得,曾经一个巨星的陨落成就了一段硅谷的传奇……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