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某软件项目管理过程的案例研究

    5 软件过程改进实施的探讨

    本文经过认真思考,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软件过程改进的知识支持结构提出若干观点(图4和图5),起抛砖引玉之用。显然,软件过程改进的基础就是软件项目管理。

    5.1软件过程改进的三个层次

    (1)任务管理 (项目组级):专注于项目组内部的管理,强调预见性和可控性。将项目大任务划分成便于控制的任务单位,按照时间和人(或小组)落实这些任务,形成开发计划和派工单,然后监督任务的执行情况。

    (2)资源管理 (组织级):将项目当成企业积累的活动,重视整个组织的价值,特别关注效益问题,配以相应的资源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将资源充分挖掘并形成非常好的搭配,让资源(包括外部资源、隐含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获得最好的投入产出比,并将项目产生的新知识沉淀下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关系管理 (环境级):将项目当成建立各方紧密关系的纽带,使项目成员从中得到精神价值。制订个性化的项目策略,不仅能满足于开发任务和企业效益的需要,还能使得项目各方面人员的感觉良好。通过项目做好与客户、员工、分包方、供应商的关系,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参与者的成就感。

    5.2软件过程改进的知识支持结构

    图5是软件过程改进的知识支持结构,什么是支持结构?它由带文字的方框和连接方框的箭头构成。如果有一条路径从某个方框指向某个路径另一端的方框,那么下面的方框就支持路径另一端的方框。这就是理解本支持结构的基本规则。“支持”是关键,说明你可以从更低级的方框找到开发上面方框的信息[8]。

    追求“三成”。“客户满意、企业满意、参与者满意”,即系统成功地研制出来并交付客户使用、成本合理、参与者有成就感(成果、成本和成就感,简称“三成”),这样的项目管理改进工作能在软件企业中开花结果,应验了“得道者多助”的古训,也符合“事理-物理-人理”。软件过程复杂性工作程序、软件过程改进知识技术(包括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 http://www.pmi.org/), 戴明的PDCA质量环以及IEEE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 SWEBOK, http://www.swebok.org/)、软件企业模型和项目商业运作见文献[5-12]。所谓知识融合(深度集成)是指东方管理哲学、西方管理哲学、感性行为和理性逻辑的知识集成包括互补和融合,也包括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等的互补和融合,这里的知识既有言传性知识也有意会型知识,以及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系统直觉、知识融合和知识运用见文献[13-14]。

    逐步制订标准、规范、管理制度,遵循软件开发的规律。制定的制度应能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取得合理剪裁,并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使用。同时,制度的制定还应注意人员的特长非常好的组合,抓住各方面人员在项目中的心理需求并尽量满足,做到人员积极参与,有效配合。只有这样,项目管理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制度的制定当中,规律为“天理”,具体情形为“地形”,结合人的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统称为“天、地、人”,符合中国古代的“三元”。

    “三成”指明软件过程改进的方向(战略级),“三元”说明了软件过程改进的途径(战术级),前面提到的“三级”将项目侧重面分为任务、资源、关系三个档次,作为评价软件过程改进水平的等级划分原则。

    管理软件过程复杂性要把复杂问题通过实质化而变为抽象化(例如:软件过程复杂性命题等),抽象化问题通过交互认知过程而变为具体化(例如:软件过程改进复杂性工作程序等),具体化问题通过不断学习过程而变为结构化(例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和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等),结构化问题可通过项目管理商业运作来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例如:软件企业结构模型等)。东方管理哲学、西方管理哲学、感性行为和理性逻辑的知识融合可能就是软件过程改进的基础和关键。换言之,隐性知识的社会化。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