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超越工程思维 经济学视野洞察软件开发

    从“软件工程”到“软件经济”

    虽然软件经济学区别与传统软件工程经济学,思想却是有传承性的。前面我们提到Boehm,作为软件工程经济学的代表人物,Boehm在70年代专门系统研究过该学说,并提出著名的结构化成本模型—COCOMO。而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在测试阶段修复一个Bug比在设计阶段修复它要10~100倍的成本”这一结论就来自于Boehm的软件工程经济学。

    作为一项经济活动,最终的目标是产生价值,软件开发也不例外。100行代码可以实现的功能却用了10000行代码,这是一种成本浪费吗?但这10000行代码却可以被重复利用100次,是否又是一番情况?从经济角度考虑,就必须考虑哪些是有效的开发?有效的开发应该是以有回报作为前提来安排的开发活动;应该是注重投入/产出比的开发活动;更应该是能够敏捷适应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的开发活动。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最不经济的当属沟通成本。管理再成熟的公司,沟通成本都不会低,更何况刚刚起步的公司。不规范的开发流程、不明确的需求分析、天马行空的编码,反映到项目后期,问题统统来了:项目延期、成本超支、人员流失、质量不高......为了沟通,我们付出太多代价。如何保持人员稳定性、保持人员间的高度协作,都是软件经济学研究面对的难题。

    提出“软件经济学”思想的Walker Royce,是一位Rational的方法学专家。8月18日,即将召开的“2009 IBM Rational软件高峰论坛”上,将会就此理念做更为深刻的阐释和探讨。对此,IBM还会发布Walker Royce的白皮书《提升软件经济学(Improving Software Economics)》,以及MCIF(Measured Capability Improvement Framework)框架来支持这一理念。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