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面向未来的“协作开发”

   商业机会

    我在群里讨论的时候提到:在一件事情还没有众所周知之前,先知先觉者可以从中寻找一些机会。 那么在“协作”还没有变得如火如荼之前,我们是不是可以寻找到一些机会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预见种种需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中与别人更好的配合,减少内耗和重复工作量。小到同事之间共同编写一份文档,共同调试一段代码;再到开发团队远程帮助实施人员解决问题,分布在各地的团队之间合作策划产品和设计;再到公司之间的协作与交流,远程为客户演示解决方案等等,都可以因为协作的深入而受益。

    具体到软件研发领域,如果有足够强大的协同工具,能够将音频、视频、电子白板等媒体手段集成起来,将共同文档编辑、共同代码编写等手段有机整合,使得面对面的交流不再必须,那么软件研发团队实现SOHO也就不是天方夜谭。

    一旦软件研发团队实现SOHO,那么以研发为核心的公司将大大节省办公成本,这对资金紧张的初创企业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一向注重企业文化,提倡弹性工作制的的跨国公司,对这种创新的工作模式,说不定也会有不少拥趸。

    何时万事备?哪日东风来?

    实际上,2005年的时候,NetBeans就开始向开发工具中加入协作特性,允许多人共同开发代码,但必须基于一个Collaboration Server。这给实战带来了不少麻烦,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NetBeans这一项本来非常有创造性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

    Eclipse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巧妙,ECF只是一个框架,第三方可以开发各种插件来兼容目前的各种IM协议,从而使得协同变得更加容易。一年前,国外的牛人Mustafa K. Isik展示了一段基于ECF的远程协作视频(http://www.vimeo.com/1195398?pg=embed&sec=1195398)更是让无数开发人员为之惊叹。

    眼下,IBM和Google又纷纷加入这个阵营,大力推动“协作”的概念,Jazz致力于将整个软件交付过程变得更加“协作”,而Wave则雄心勃勃的要将协作推向无处不在。

    不过还不够,目前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参与的厂商还不够多,用户的认知程度还远远不够,网络带宽和硬件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一切都制约着“协作”的普及和应用。

    可预期的未来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在五年内,如果无线网络带宽得到充分释放,而手机终端的能力得到大副提升,我们不难见到拿着手机,一边陪夫人逛商场,一边协作调试代码或者主持设计评审会议的情形。

    而再过十年,也许对脑电波的分析技术已经成熟,我们或许可以抛弃键盘鼠标,直接进行“意念编程”或者“意念会议”,从而进入真正的“深层协作”时代。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