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周其仁:当前困难主要源于内部而非外部

    客观评价上一轮经济增长

    三大行业也好、九大行业也好、房产也好、股市也好,其实从某一个角度看都是这个力量在涌动,所以我们要问哪儿来这么巨大的力量。我们看一下中国巨大的货币量从何而来?我们不能通过印钞票支撑财政的需要,财政要靠国债、中国不存在人为的财政需要多发钞票的问题,这对中国经济长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没有想到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了新的被动增发货币的机制,这个机制和我们的高度外向经济是有关系的.中国创造了巨大的顺差,最高的时候中国经常向下的顺差占GDP的12%,当年日本最厉害的时候不超过5%,中国已经可以达到国内GDP12%左右,这个量进来,大量的顺差包括外国直接投资都要换成人民币。央行要发行基础货币,然后收购从商业银行、从企业那里买过来的外汇,就变成了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的钱,购买外币资产,引起了世界的振动。基础货币发出去以后,当然央行尽了很大努力回笼这些货币,但是毕竟这个货币的总量是高的。80年代大家有了钱直接就是农副产品,中国现在经济水平提高了,大量的钱首先冲向资产市场,资产市场冲的非常高,2007年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最高值达到了2008年2月的8.7%,农村的物价指数达到9.2%。这个循环,对中国在外向经济节节胜利向前推进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整个平衡面临着一些困难。

    第二,中国特别是制造业的生产力提高很快,并不是说中国企业生产率水平高于发达国家,也不是说生产力的变动率高于发达国家,因为我们的起点低,借助新的技术、新的管理办法,它的生产力增长很快,这两个因素都使得人民币兑美元、人民币兑欧美不变,就带来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而这个前面不单单是相对价,不单单是绝对数目,钱多了以后,往哪里漫游,这个漫游的规律到现在为止我们经济学家还没有很好地把握,但是我们知道一个道理,这个漫游不是整整齐齐像水一样就流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去,如果流到各个部门无所谓,所有物价涨20%或者30%,相对没有变。货币过多流动的时候有一个摩擦系数,用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过量的货币,它不太相水,比较像蜂蜜,有点凝固性。过量的钱涌向哪里,那个市场就会挡不住的过来。从经验观察来看,中国过量的货币首先进入了资产市场,进入了投资品、房地产、股市,这个东西就会影响我们千家万户企业甚至个人家庭的消费和投资的决策。因为价格起来的时候,没有力量挡得住大家的投资。这样就会微观上带来很多投资决定是不是做的对、投资质量是不是高。这就是我们这个经济成就是主要的,但是成就里面有一些导致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大起大落不但对实体经济有影响,关键是对人们的信心有影响,突然6000点了,有人可能预期中国股市应该8000点、10000点,把很多资源都放进去,这个泡沫哗哗下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两套房,很多家庭、企业的资产都全在里面。这个事情我们应该认真地回过头来看。

    我们不要认为冬天就是华尔街的一万亿美元的次贷,仅仅是外生因素带来的,其实是里外共同的原因。现在舆论上,美国说中国的储蓄率太高了,但是我们关起门来理解自己的经济体制,它是一个复合因素,主要是三个因素形成了当前的经济困难。一是2004年以后宏观总需求的变动,为了调控使它平稳,汇率机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外向冲的很凶,所有只好把调控作为重点,对国内基本上采用的是抑制性的过程。第二,我们给外需让步,大量货物出口,美国市场收缩、欧洲市场收缩,最近说美国储蓄率从多年的0回升到2%,这个对美国经济是增加了健康,而对中国来说,这对中国货物的订单,再加上现在的保护主义也有抬头的迹象,这个潮流下去,这个世界会受到更大的冲击。第三,过量的流动性,带来了某些市场价格的支出,把很多投资者家庭企业拖进去。

    这三个因素一起发生了作用,表明上一波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带来了11%-13%的年度GDP的高增长,但是内在的基础不够或者配置不够,本来中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决策层,因此指出中国的经济结构是有问题的,要进一步改和进一步调整,可是主动的调整没有改变,现在是客观地、被动的由于大的金融危机把这个话题提上议程。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一个临时的外部的冲击,我们自己内部的问题要认真研究,特别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外部的东西我们无能为力,而我们自己的缺陷和机制方面只要我们努力是有可能改善的。

    (本文根据作者在IBM论坛2009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