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带给物流行业的启示
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还在于金融机构过度开展金融创新追求最大利益,而忽略了对相应风险的承担与控制。
这实际也给物流金融创新重要的警示: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如何有效监管金融机构的具体运作,促使其对业务风险进行识别及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作为近期兴起的一种重要金融创新业务,物流金融通过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合作,主要以供应链上的动产担保为依托,给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发展物流金融创新,还可以改变银行担保贷款集中在不动产领域的状况,对降低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迅速开展物流金融创新过程中,必须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对创新中的风险进行充分识别、评估与控制。
以下就在总结全球金融危机的基础上,结合物流金融创新的特点,归纳了物流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的主题思想:
1.勇于创新仍是发展方向。通过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剖析,可知金融创新不是问题,对金融创新缺乏有效控制才是关键所在。尤其在中国,利用金融创新分散风险的机制还很落后,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系统,当遇到较大的金融冲击时系统很可能难以消化,所以我国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构建有效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仍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2.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虑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历程,彰显了从系统角度考虑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具体对物流金融创新而言,应该从整体的高度把握物流金融创新的背景、特点及趋势,并基于此,系统分析风险来源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3.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高度关注经济周期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全球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启示是,在经济增长阶段忽视风险必将导致经济减速阶段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的爆发。类似于住房抵押贷款金融创新链,物流金融创新也必须在经济增长时期正确估计最坏情况下的风险,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出现问题时的风险大小及应急措施。
4.关注与控制物流金融新增风险。类似于住房抵押贷款,物流金融创新可以缓释信用风险,但同时又会增加一些新的风险,例如担保品价格风险、变现风险等,对新增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是业务能否正常发展以及风险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将最终影响银行资产的安全。
5.利用金融衍生品建立物流金融分散机制需要把握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物流金融应该利用金融衍生品建立物流金融风险的分散机制,比如,构建担保池、应收账款资产池,促使物流金融资产证券化等,这些有利于将业务风险有效分散和转移,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平衡,即便在业务蓬勃发展时,实时的监管、贷款审核条件的严格遵守等等仍然需要,这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6.建立相应的金融危机应急机制。政府、金融机构等都应该针对具体的创新业务制定相应的金融危机应急方案,这一点将有效抑制金融危机的扩散。
7.积极开发风险控制技术,跟进金融产品创新步伐。随着供应链时代的到来,供应链链条上物流与资金流整合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金融机构不断开发物流金融创新产品满足供应链资金需要,同时金融系统内部也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促使贷款风险分散转移,这些都要求相应的风险控制技术能够得到积极的开发和利用,以跟上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
8.内部评级法应在银行内部与物流金融业务中逐渐实行。应该鼓励银行基于物流金融的风险采用内部评级模型来设置相应的资本金,确保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防止流动性问题产生。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储蓄和消费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步伐相适应;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立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金融对外开放要与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和安全相适应;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地区间贸易和投资多元化。
三、物流业发展面临新契机
今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在全球影响下开始下滑。在中国所有企业普遍遇冷的情况下我国冷链物流却在当中看到了商机。从冷链物流企业来看此次的金融风暴对于我国物流业更多的是一次机遇,金融风暴到现在为止影响的是出口企业和生产企业。虽然我国的南方企业比如:深圳、广东等企业都面临这倒闭。但是这些企业大都是生产型企业和出口型企业,对于物流业虽然会对一些企业产生影响,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机遇。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次机会整合我们的队伍。由于我国物流甚至冷链物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当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对冷链物流内部的调整。提高我国冷链物流技术,做好中小型企业从传统化冷链物流转向现代化。强化冷链物流的内部资金链、产业链。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影响归结为以上几个方面,这只是现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现象和有关专家对近期影响的估计。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影响还会发生变化,但我国物流产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风暴还是很有必要的。也许在经历这次经济灾难,我国的物流产业会变得更加的成熟,发展前景会更加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