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诺顿“误杀门”凸显测试的价值



    【IT168 专稿】摘要:沸沸扬扬的诺顿误杀事件,其背后的原因是缺乏对软件的严格测试。在软件测试的价值不被认同的今天,诺顿“误杀门”给国内的软件企业敲响了警钟。软件测试的价值之一在于可以避免软件bug流落到用户手中,从而避免类似诺顿误杀事件给软件企业带来损失。

    1. 诺顿误杀事件
    诺顿杀毒软件自从进入国内以后,所受到的关注,全部加起来恐怕也不足这半个月多。一起“误杀”事件,将诺顿杀毒软件推上了舆论的峰顶浪尖,一时之间,“诺顿误杀”成为了所有媒体上出现频度最高的热门词汇。

    事件的来龙去脉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据诺顿官方的公告称,赛门铁克最近在其病毒分析自动化系统中进行了一处改动,这却无意中引发了自动化系统中使用的一个简单定义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简体中文版Windows XP的两个系统文件被错误地检测为恶意软件。其结果是用户更新病毒库后,Windows XP因缺少系统文件而无法启动,直接引起Windows XP系统的崩溃。

    其实,杀毒软件的误杀事件并不鲜见,笔者多年来使用过多款杀毒软件,还没有碰到过不误杀的。误杀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杀毒软件市场,标榜自己能查杀多少种病毒,已经成为杀毒软件的宣传套路,谁要是少报了一个病毒,立刻失去用户的信任,遭到用户的抛弃,因此,为了在竞争中不落后于对手,杀毒软件们就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策略,如此一来,误杀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不过,诺顿这次运气不好,误杀了Windows XP的关键系统文件,而这些文件被误杀以后,症状也表现得相当激烈,显而易见的系统崩溃,连最不懂电脑的用户都可以马上看出问题,因此,诺顿此次误杀事件才被闹得沸沸扬扬。

    事实上,误杀事件天天都在发生,尤其是自动化程度越高的杀毒软件,其误杀的概率也越高。病毒本身就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有时候连杀毒软件专家也无法区分程序的行为到底是不是病毒行为,何况不具备任何智能的区区杀毒软件呢。聪明的杀毒软件,会在无法作出准确判断时将问题交给用户,让用户来决定采取什么措施,不过这会让用户感到烦恼,他们更喜欢一个在后台默默工作的杀毒软件,而不是时不时跳到前台提出一些愚蠢问题的杀毒软件。因此,高的自动化程度和低的误杀率是一对矛盾,所有杀毒软件都面临着如何平衡这一对相互矛盾的需求。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