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债是大多数IT专业人士都熟悉的概念,但人们在讨论时往往主要关注应用代码。然而,数据库同样容易产生技术债,对于数据库管理员来说,忽视它可能会付出高昂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上的捷径、仓促的实施和延迟的维护会不断累积。结果导致数据库环境会变得日益脆弱、管理成本高昂且难以变更。
数据库中的技术债有哪些
技术债的核心在于速度与质量之间的权衡。当开发团队为赶工期而选择“快速但粗糙”的路径时,就会产生债务。数据库领域也存在同样现象。例如:
糟糕的模式设计——缺乏合理理由的非规范化结构、不一致的命名约定,或是那些永远存在的“临时”列。
临时索引——为解决即时问题而创建的索引从未被清理,导致臃肿和混乱。
失控的增长——由于没有归档、清理或分区策略,表和表空间无限扩张。
被忽视的维护——过时的统计信息、无用对象,或不再适应当前工作负载的陈旧存储和系统参数。
这些决策或许能节省一时的时间,但会在性能、可靠性和灵活性方面产生后续成本。
数据库技术债的影响
若不加控制,数据库技术债会以可预见的方式显现:
曾经只需数秒的查询,现在却需要数分钟甚至数小时。
由于组织选择增加容量而非修复设计缺陷,硬件预算不断攀升。
因为现有结构难以适应,模式变更拖慢了开发速度。
DBA将更多时间用于“救火”,而非主动改进系统。
在某些环境中,甚至无人记得当初为何做出某些选择。昔日的权宜之计,成了今日现代化的障碍。
管理与减少数据库技术债
消除技术债的第一步是认识它。DBA必须树立一种观念:管理技术债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尽管快速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前进很诱人,但反思任何变更可能带来的未来影响,始终应是工作的一部分。
此外,应采取实际可行的步骤来发现并解决现有的技术债。一些有用的DBA实践示例如下:
定期健康检查——根据当前使用情况,定期审查数据库对象、索引和模式设计。移除不再需要的部分,并重构需要修改的部分以符合当前需求。
数据归档与清理——通过实施合理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减少生产数据库中的数据量。当数据不再用于生产但仍因法规要求需要保留时,进行归档。当数据不再有任何用途时,则予以清理。
索引管理——分析索引使用情况;删除未使用的索引并合并冗余结构。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和业务需求的变化,采取战略性方法进行索引现代化,可以成为高性能数据库环境的关键差异化因素。
自动化监控——利用性能和存储监控工具来识别可能指示技术债的异常情况。能够排查性能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的自动化监控,应成为每位DBA工具箱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文档规范——记录模式设计、命名约定和对象用途,以防止未来产生混淆。并将文档存储在标准、易于访问的存储库中,以供未来用户使用。
好消息是,数据库技术债是可以管理的。
DBA的角色
开发人员常常会转向新项目,但DBA则要长期承受过去决策的后果。这使得DBA自然成为数据库技术债的管理者。他们目睹查询性能何时开始下降、索引何时无节制地增加,或者增长压力何时使备份和恢复变得笨重难行。
重要的是,DBA还处于技术人员和业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叉点。他们能够解释技术债如何转化为业务影响:生产力损失、应用交付速度减慢、基础设施成本增加以及运营风险加大。这种将数据库健康状况与业务成果联系起来的能力,对于赢得解决技术债的支持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DBA的角色涉及三件事:识别、沟通和倡导。DBA必须识别技术债存在之处,清晰沟通其影响,并倡导资源来进行修复。有时需要游说争取时间来重新设计模式,有时需要说服领导层,归档非活动数据比购买新存储设备更能节省成本。还有些时候,可能涉及倡导引入新的工具或流程,以自动化所需任务来防范技术债。
通过主动承担起管理数据库技术债的责任,DBA从被动的维护者转变为主动的敏捷性和成本控制的推动者。这一角色既需要技术洞察力,也需要业务敏锐度,并且它强调了DBA在快速变化的数据环境中保持持久不衰的价值。
最后总结
与其他债务类似,技术债也会产生“利息”。被忽视的时间越长,解决起来就越痛苦、成本越高。对DBA而言,管理技术债或许并不总是光鲜亮丽,但它对于保持数据库环境高效、可靠并面向未来做好准备至关重要。
作者:Craig S. Mulli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