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完善,曾经有很多人开始自我怀疑:我的工作,是不是很快就要被机器取代了?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场景:
过去,一个数据产品经理需要做一个销售数据分析平台的原型,他可能需要:
在Axure或Figma里吭哧吭哧拖拽组件,画布局。
思考应该放哪些图表:折线图、柱状图还是饼图?
和设计师、前端工程师反复沟通:“这里能不能加个筛选器?”“这个颜色能不能改一下?”
整个流程下来,快则一两天,慢则一个星期。
而现在,借助AI工具的编程能力,你只需要输入一段提示词:
你是一位资深数据产品专家,拥有非常丰富的数据分析经验和产品设计经验,现状需要针对电商业务生成一个销售数据分析平台的产品原型。需要包含以下要素:
核心指标包含销售额、订单量、用户数、利润、UV、转化率等指标,指标之间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以及好坏评价标准
支持按照时间、区域、产品类型、销售渠道等维度进行数据分析。
主显示区,首先呈现核心的数据分析诊断结论报告,然后是指标卡以及拆分维度的可视化图表,例如上半部分显示‘月度销售额趋势图’(折线图),下半部分左侧显示‘产品类别销售额占比’(饼图),右侧显示‘销售Top10员工排行榜’(条形图)。
所有图表都与筛选器联动。请使用模拟数据。”
最终结果请生成前端网页代码,并支持可视化预览
几分钟内,AI就能生成一段可以直接运行的、完整的前端代码。一个像模像样的、可交互的数据产品原型界面就出现在了浏览器里。它不仅有布局,有图表,甚至已经有了基础的交互逻辑。 你可以下载HTML文件,或者直接在网页上二次编辑,或者截图到Axure二次加工,效率大大提升。
AI的效率高出人类几个数量级。以前说用Axure可视化组件包可以提升原型设计效率,现在组件包都用不上了。
那么,数据产品经理的价值何在?答案恰恰隐藏在这个过程之中。
AI是“万 能画笔”,但你不是“甩手掌柜”
AI生成的,是一个标准的、通用的、无知的原型。
为什么折线图在上,饼图在下? AI不知道,这只是它学习到的常见布局。
为什么筛选器只有“地区”和“时间”? 因为你在提示词里只说了这两个。
“销售Top10员工排行榜”这个指标真的有意义吗? 它会不会导致内部恶性竞争?AI不会思考这个问题。
这里缺失的,正是数据产品经理最核心的价值:业务知识、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业务的“为什么”是AI的盲区
一个优秀的数据产品经理,之所以把“月度销售额趋势图”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是因为他深知,CEO最关心业务的生命线——收入。他把“产品类别占比”和“员工排行榜”放在一起,可能是为了探究哪个品类的销售主要由哪些顶尖员工驱动,从而发现成功的销售模式。这些业务逻辑和战略意图,AI无法凭空产生,它只能等待你的“输入”。
-
需求的“精准”依赖于你的“翻译”能力
业务方可能会说:“我想看看咱们卖得怎么样。” 这是一句模糊的需求。数据产品经理需要将其“翻译”成AI能听懂的精确指令:
· “卖得怎么样” = “核心指标是销售额和利润,辅助指标是订单量和客单价。”
· “看看” = “需要时间趋势对比、地区差异分析、产品结构分解。”
没有你这个“翻译官”,AI再强大,也像一艘没有舵的船。
-
数据的“可信度”需要你来把关
AI用模拟数据生成了一个漂亮的图表,显示A产品销量暴跌。但一个有经验的产品经理会立刻追问:数据口径对吗? 是包含了所有渠道还是仅线上?数据质量有保证吗? 是不是最近系统上报接口出了bug?AI无法对业务的真实性负责,这个“锅”最终还得你来背。
新的工作流:从“画图匠”到“AI指挥官”,未来的数据产品经理,不是被替代,而是进化。他的工作流将变为:
深度思考与定义: 与业务方深入沟通,挖掘真实痛点,定义关键指标和产品价值主张。
提示词工程: 将复杂的业务需求,转化为一套精准、详细、可被AI执行的“设计任务书”(提示词)。你将成为AI的“产品总监”。
迭代与批判: 对AI生成的原型进行评审。“这个交互流程不符合用户习惯,我们调整一下,把全局筛选器移到顶部。”“这个颜色对比度不够,换个色系。” 你需要建立更高的审美和体验标准。
沟通与验证: 拿着AI生成的高保真、可交互原型,更快地与业务方确认需求,收集反馈,进行AB测试。你将从“说服工程师开发”转变为“用原型验证想法”。
结语:建立你无法被自动化的知识壁垒
所以,数据产品经理不会失业。真正会失业的,是那些只满足于画线框图、写PRD(产品需求文档)的“工具人”。
当AI接管了所有“执行”层面的工作时,你的业务洞察力、战略规划能力、跨部门沟通能力以及对数据背后人性的理解,就构成了你无法被替代的、最坚固的职业壁垒。
AI不是你的掘墓人,而是你前所未有的超级外挂。它帮你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你有更多时间去思考那些更本质、更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它到底能为用户和业务创造什么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