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国产数据库该回归 TCO 本质

  国产数据库真正进入核心系统替代的“深水区”,产品核心能力是平滑替代的前提,而总拥有成本TCO则是规模化替代的关键。

  当前,数据库国产化已从“要不要替”进入“如何规模化替”的深水区。企业用户在选型时愈发理性,不再仅关注功能清单,而是更加重视产品核心能力总拥有成本(TCO)。产品核心能力是平滑替代的前提,而TCO(包括软硬件采购、业务改造、系统迁移与长期运维的综合投入)则是规模化替代的关键。

  作为今年以来在金融、能源等行业替代实践中进展迅速的国产数据库新势力,崖山数据库频频获得关注。其创始人陈志标在近期交流中指出:“当前国产替代进展缓慢,本质是‘不敢替’和‘替不起’两大痛点尚未突破。‘不敢替’的背后是产品力不足,而这种欠缺直接推高了TCO成本,导致替代也只能停留在试点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这正是‘替不起’的困局所在。”

  “不敢替”背后:产品能力是根因

  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的核心系统很多运行在Oracle RAC之上,虽然国产数据库众多,但是现有的一些技术路线存在局限性。陈志标指出,当前国产数据库在功能、性能、兼容性等维度的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源于底层内核能力的不足。这种基础技术缺陷引发了综合产品力弱、运维成本高、生态建设难、用户接受度低、应用反馈不足、技术迭代慢的恶性循环。“市场上缺乏真正能在核心能力上与Oracle对标的产品”。特别是在金融业的极高标准要求下,若国产数据库在共享集群、高可用、兼容性等底层能力上存在短板,即便替换,也将为业务系统埋下隐患。

  当前,市场上不少数据库采用基于开源或分布式架构通过资源堆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布式架构有其适用场景,但在核心交易等对延迟、一致性、运维简洁性要求极高的系统中,集中式或共享存储架构仍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陈志标强调,传统上通过资源堆砌的策略存在明显效能瓶颈和成本问题。依赖堆叠服务器资源的业务重构模式虽然能够局部提升性能与可用性,却伴随巨额人力和时间成本投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力问题。

  因此,国产数据库真正进入核心系统替代的“深水区”,必须回归产品本身,在架构设计、存储引擎、SQL兼容、高可用机制等底层能力上实现突破。“没有足够的产品力,就谈不上规模化替代。能力不具备,成本再低用户也不会用。”

  产品力是前提,TCO是规模化关键

  目前,数据库市场已经进入“核心替代”和“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阶段,国产替代从外围系统逐步渗透至核心业务领域,然而行业替代率仍呈现明显分化。据第一新声智库调研数据显示,党政机关作为国产化替代的先行者,其关键应用场景的数据库国产替代率今年将达85%左右;金融、通信、能源等对系统稳定性要求更高的行业,替代进程相对缓慢。金融行业尤为典型,其核心系统的国产数据库替代进度相对更低,有将近34%的金融机构核心系统国产替代不足20%,核心领域数据库国产化替代依旧迫在眉睫。

  目前,很多企业使用的应用系统与Oracle数据库深度捆绑,替换之后的国产数据库是否能够和应用系统实现自下而上的兼容性,非常关键,这涉及业务改造、迁移难题等,一旦替换,可能对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行会带来挑战。崖山科技在某一些替代项目中观察到,使用业务重构的方式,可能需要投入数千人开发两年,原数据库用2-4台服务器即可支撑的业务,替换后需几十台甚至上百台服务器堆叠,运维团队也需要从1-2人扩容至原厂派驻十几人长期支持。“这样的情况做创新和试点没问题,但规模化替代企业根本承受不起。”可以见得,缺乏产品力支撑的替代,终将因高昂的TCO而无法规模化。

  为破解“替不起”难题,崖山数据库去年提出“1:1替代”方案,目标是实现架构、应用、运维“不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性能、可用可靠性、安全性“更优”,这一方案的直接结果,就是显著降低用户的总拥有成本(TCO)。

  “TCO低,不等同于卖得便宜,而是通过架构先进性,让客户用更少的资源支撑同等甚至更高的业务负载。”陈志标指出,“崖山数据库致力于为客户带来极具竞争力的TCO,这源于性能优势带来的License数量下降、迁移改造成本控制,以及运维复杂度的降低。比如,别人可能需要买100个License,我们可能只要买5个、10个就解决一样的问题。”

  实际案例也印证了这一点:某银行核心系统原需60台服务器,迁移至崖山共享集群后硬件采购成本下降50%;另一银行系统包含4000+SQL对象、9.3万行存储过程,仅投入3人周即完成迁移,人力与时间成本节省80%。

  此外,YashanDB全面承接存量数据库生态,DBA能够直接复用Oracle、MySQL等主流数据库的语法、管理工具及运维经验,实现PL/SQL开发、性能调优等核心技能资产零成本迁移,“我们的客户能不能自己把它用好、运维好,而不是完全依靠原厂。”陈志标说。崖山始终思考怎么把用户的负担降到最低,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从而有效控制长期运维成本,这直接体现为TCO的优化。

  不止于替代:从降本到数据价值释放

  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在于崖山从2019年创立之初就选择的全自研技术路径。“如果你基于别人的内核修改,很多底层机制是动不了的,就像在老房子基础上装修,总有承重墙不能拆。”陈志标比喻道。“把功能做出来都容易,但要做到性能、可用性、扩展性有竞争力,必须在一开始设计内核和架构时就把这些要素统筹考虑。”

  这种全自研路径,在其产品融合能力中得到验证——YashanDB同一内核支持单机、共享集群、分布式集群,同时融合TP、AP、HTAP乃至AI负载,支持多模态数据统一查询,这一切都源于其底层架构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 多架构融合:统一内核支持单机、共享集群、分布式集群、云架构四种部署模式,企业可根据业务需要灵活选择,无需更换数据库;

  · 多负载融合:支持 TP(事务处理)、AP(分析处理)、HTAP(混合事务 / 分析处理)及AI负载,无需部署多套系统即可应对复杂业务需求;

  · 多模态融合:YashanDB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存储和跨模混合查询技术,打造了多模融合数据管理引擎,打破关系、文档、向量等多模态数据的“烟囱”,支持通过SQL直接实现跨数据类型的关联分析,让企业数据真正打通。

  在此基础上,YashanDB进一步整合多年积累的数据解析、语义关联与知识建模技术,构建数据智能引擎,帮助企业打通私有数据的“最后一公里”,快速构建符合自身业务需求的智能体,大幅节省企业在数据工程上的投入。

  YashanDB以多模融合数据管理和数据智能引擎两大核心能力,构建 AI-Ready 数据底座,简化了技术栈,超越了单纯替代工具,在完成国产替代后,企业还能通过YashanDB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需求,提升业务敏捷性和竞争力。

  在陈志标看来,通过“1:1替代”实现降本增效,只是崖山在现阶段为客户创造的基础价值。“就像Oracle这类历经数十年发展的产品,其架构在面对AI、5G、IoT等海量数据新场景时,已显露出效率与价值承载的局限性。这恰恰是我们看到超越可能性的关键契机。”

  往后发展,崖山的目标是帮助企业解决更深层的数字化转型难题。“如何利用崖山将企业自有数据快速变现,打通全域数据并创造新业务价值,这才是超越替代的更大空间。”当前,企业普遍希望以最低成本完成系统替代,以便将更多资源投入业务创新。而崖山的愿景,正是成为那个让客户“投入最少、长期价值最大”的选择。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