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为什么大企业培养不出Top级的DBA

  前几天和几个DBA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国内顶 级的DBA似乎都出现在中等规模的企业或者第三方服务商中,而一些超大型企业、国企央企里出不了顶 级的DBA。

  一些年轻的DBA都把这些归咎于体制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简单的用“体制”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实际上更确切一点是管理的模式不同导致了这个现象。当一个组织规模不大的时候,管理模式相对是简单的。甚至在一些超大型的制造业企业里,IT的规模与生产的规模相比,也是十分小的,在生产以人为主的阶段里,IT的重要性也不高,因此IT管理也会比较简单。在四五年前的一个沙龙上听宁德时代介绍他们的IT建设的时候,听到了八个字:“简单粗暴,管用就行”。当时我感到有点意外,宁德时代这种行业领军企业的IT管理居然也是如此的。不过一两年后,我了解到,他们的IT也开始往精细化管理转型了。

  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往精细化转型之后,和以往完全靠技术的管用就行不同的是,IT管理更加依靠制度化而非技术了。通过固化的流程来避免严重的问题成为制度设计者的最终目的,因此制度只能偏向以KPI为中心,更加注重保持稳定而非创新。在这样的一个组织之中,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能够用制度来保障的事情绝对不会冒险去采用某种可能只掌握在某个专家手里的技术,这就导致专家也无用武之地。

  一个优秀的DBA往往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实战磨练的,接触得疑难杂症,甚至犯的错误越多,成长得越快。在一个以人为核心、依靠专家能力为核心的组织里,DBA有更多的实践自己的技术思想的机会,久而久之,就自学成才了。而在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依靠制度来保障安全生产的组织之中,人的主动性被制度严格约束了,也就很少有机会去实践自己的技术理想了。

  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些年很多大型国企都为一些自己培养的技术专家建立了“创新工作室”,不过这些形形色色的工作室在KPI为导向的管理模式下,其实也难言“创新”,更有甚者,创新的评估标准也被KPI化了,直接指定为“发明”、“专利”、“论文”的数量,这些数字把工作室送上了空中楼阁。

  其实依靠制度化和规范化来解决IT运营的问题也并非坏事,这种方法只是效率较低,成本更高而已,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还是相当有效的。花一些花得起的钱来避免企业完全依靠人,这一点肯定是正确的。只要这些企业的管理者的学习能力足够,管理制度不僵化,那么这套体系是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最近我的几个客户不约而同地开始重视数据库巡检工作了,不知道是否是个巧合。甚至我的一个银行客户提出对核心系统的巡检要制度化和规范化,如果因为巡检发现的问题没有整改而引发了运营事故,还要追责。我后来了解了一些这个发文的背景,是因为最近核心系统事件频发,而且大多数事件最终都被定位为可预先发现的。

  如果拥有一套可持续优化的制度来保障企业的IT运营,那么肯定比完全依靠某个专家要可靠得多,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在IT管理进入到某个高度的时候,都会降低对人的能力的依赖,转而通过制度来保障运营安全。在这样的环境中,DBA缺乏了以一己之力支撑危局的环境,也就很难成长为真正的高手了。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