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gentic AI时代,AI不再只是“被使用”的工具,而是能自主感知、规划、执行、反馈的“数字员工”。当AI开始“接管”数据库,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正在发生。未来的数据库,不再需要“救火队员”,而是需要“策略管理者”和“架构指挥官”。
在《数据库智能运维如何助力企业走进Agentic AI时代?》选题采访中,ITPUB有幸采访了UCloud数据库产品中心技术总监常彦德,他以一线专家视角深度剖析了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比如:AI如何重塑数据库运维?传统DBA会被取代吗?金融、电信等重载场景,如何跨越“数据孤岛”与“运维深渊”等等。
▲UCloud数据库产品中心技术总监常彦德
AI for DB:从“写SQL”到“管系统”
“业界对于AI的关注已不只是能不能用的问题,而是怎么用得更聪明。”常彦德的观点是,在AI for DB 技术驱动下,AI将极大提升数据库运维效率。
在UCloud的实践中,AI已深度融入数据库的SQL全生命周期,形成“事前-事中-事后”闭环。
首先,利用自然语言自动生成SQL语句的应用已比较常见,再结合AI审核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常见风险。比如:业务人员可以用中文提问,“查一下上个月华东区销售额Top10的客户”,大模型能自动生成SQL。数据库系统上线前,AI再进行“合规扫描”——是否缺少索引?是否可能引发锁表?是否违反安全策略?可以提前拦截90%的“危险SQL”。
其次,通过智能调优和弹性伸缩的资源扩展能力,可以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并且有效降低运维成本。SQL执行中,AI可以实时监控应用性能。一旦发现慢查询,或者出现故障,借助自动索引推荐、动态调整参数和资源弹性伸缩的能力,可以有效实现故障自愈。
最后,通过自动预测性维护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自治”的跨越。针对系统异常问题,AI可以秒级定位根因,自动执行“限流降级”、“主从切换”等恢复策略。AI还能预测未来一段时间CPU的使用率,将DBA从繁琐的救火式运维中解放,转向数据架构重塑与业务创新等高价值场景。
数据爆炸带来的运维困局
面对AI发展前景,但对于金融、电信等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走上数据库智能化变革之路;挑战是,新的技术障碍将成为横在DBA面前的“一座山”。
常彦德总结了传统企业面临的三大技术障碍:
1. 单机瓶颈 vs 分布式复杂度
数据量动辄PB级,单机扛不住,只能分库分表。结果呢?DBA要管几百个实例,监控、扩容、迁移成本飙升;业务代码嵌入分片逻辑,开发复杂,跨分片事务难搞;一次扩容,停机数小时,业务无法接受。寻找根源,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架构问题。
2. OLTP与OLAP割裂:实时分析难实现
交易系统(OLTP)和分析系统(OLAP)分离,数据靠ETL异步同步。最终导致系统延迟高,从交易到分析,动辄几小时。同时,数据链路变长,Kafka → Flink → Hive → 报表,任一环节出错,全链路瘫痪。用户最期待实现的实时决策,根本做不到。要知道,客户要的是“交易即分析”,而不是“交易后分析”。
3. 多源数据孤岛:关系型、NoSQL、时序库割裂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不是只有一个数据库。通常是一个业务:用MySQL存订单,用MongoDB存日志,用InfluxDB存监控。要想实现全局分析,得从三个系统抽数据,再拼接,这就会导致时效性差,开发成本高,数据一致性难保障。很明显,在传统数据库架构下,数据价值被锁在 “孤岛”里,唯有通过“HTAP + 云原生”的技术路线才能破局。
守护安全底线:AI再智能,也不能“失控”
AI接管数据库,安全如何保障?这是很多DBA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
UCloud通过实际业务场景验证,给出一个 “多层防护安全架构方案”。为了做到存储层的安全,通过“三副本+跨云热备”的方式确保数据安全。具体做法是,所有数据三副本存储,持久性达99.999999%;支持跨可用区、跨地域部署,单点故障不影响业务;UDTS实现跨云实时热备,RPO≈0,RTO<5分钟。
在特别重要的访问层,通过“VPC + SSL + 审计”的方式,让所有数据库都部署在VPC网络隔离层内,并且通过安全组精细控制访问权限。
智能化的前提是安全,不能做“黑箱AI”。在变更能力设计上,通过审批流结合秒级回档的操作方式,规范SQL上线流程,防范误操作。实际方案执行过程中,需要引入Bytebase等工具,SQL上线必须走审批流。同时,要支持秒级PITR(时间点恢复),做到让误删数据一键回档。结合Binlog/oplog等日志转储技术,显著延长可回档周期,有效应对逻辑误删或数据异常,全方位保障数据可恢复性。
“自动驾驶”数据库的大跃迁
“我们的目标是UDAC(UCloud Database Autonomy Center),那就是打造一个覆盖运维全生命周期的自治平台。”常彦德透露。
为了让数据库更智能、更自动化,UCloud正在从多个维度进行突破。在技术层面,深度集成AI,通过智能参数调优、SQL优化建议、异常预测、自动索引等方式丰富原有能力;在架构上,加快推动HTAP与云原生步伐,全面打破OLTP/OLAP壁垒,实现资源的弹性伸缩;在产品上,全栈数据库服务和统一控制台,让关系型、NoSQL、数仓实现一站式管理;在生态上,已集成Bytebase等工具实现变更审批与审计,结合秒级回档、跨地域热备等能力,确保智能化下的数据安全与可恢复性。
未来,UCloud将继续探索大模型在自然语言运维、智能诊断等场景的应用,持续向“自动驾驶”式数据库迈进。
那么,问题来了,有了AI加持的数据库,DBA会被淘汰吗?“不会,但必须转型。” 常彦德说道。
未来的DBA,不再是“敲命令的工程师”,而是一个“多面手”。DBA可以是AI策略管理者,能理解AI建议,判断是否采纳,设定调优边界;DBA可以是数据架构师,能设计高可用、可扩展的分布式架构,支撑业务增长;DBA可以是安全合规官,确保AI操作符合审计与合规要求;DBA可以是业务翻译者,把业务需求转化为数据架构语言。
总结而言,满足新时代需要的DBA需具备三大能力:1.数据思维:能看懂AI输出,理解数据流转与性能瓶颈;2.架构能力:精通云原生、HTAP、分布式数据库;3.AI协同能力:会用智能工具,能融入DevOps流水线。
结语:
毫无疑问,数据库的“智能体时代”已然开启,当AI开始写SQL、调参数、修故障,数据库运维的范式正在重构。未来5年,大部分的常规运维将由AI完成。而人类DBA,将站在更高的位置,设计系统、制定策略、驾驭AI。
“技术的终点,不是无人值守,而是让人类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正如常彦德所言,这不是替代,而是升维。而UCloud的使命,就是让每一家企业都能拥有“自动驾驶级”的智能数据库。对于DBA来说,要想把握当下、驾驭未来,必须快速适应新的变化,成为一位懂数据、懂业务、懂AI的全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