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CC2025都讲了什么?“智能化数据库变革”绝对是今年的热词,从演讲PPT到实际案例落地,从“台下嘉宾互动”到每年彩蛋时刻的“DBA之夜”晚宴,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厂商都在讲“智能化”。
毫无疑问,智能化变革这件事是“必选题”,是每家企业都必须拥抱的趋势。特别是在AI浪潮下,数据库厂商要想扎牢数据管理平台的“底座”,没有AI for DB、DB for AI的能力根本“玩不转”。要想让AI跑得通、跑得稳、跑得快,得先建立好数据管理的“护城河”。说白了,满足AI场景的智能化数据库,拼到底是比谁的底层架构更强、更扛打,更能规模化支撑海量数据的管理和交互。
▲腾讯云数据库负责人 王义成
在第十六届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DTCC)现场,腾讯云数据库负责人王义成发表了主题演讲。会后,他在媒体专访中深入探讨了AI如何重塑数据库产业格局、金融行业“去O”进展、国产数据库生态建设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AI重塑数据库运维体系
“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OpenAI提出的AI发展五阶段理论,为理解技术演进提供了清晰框架。尤其到了今天的智能体时代,AI for DB会更具想象空间。”在王义成看来,AI会让DBA真正从传统的SA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有技术含量、更有价值的工作。
就AI带来的变化本身而言,OpenAI提出的观点,其实已经达成业界的一种共识。从AI技术的演进来看,大概分为五个阶段:一、聊天机器人。我们的很多应用APP都在用聊天机器人;二、推理。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的发展,推理流程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三、Agent。如今,很多企业都在推自己的Agent,我们可以通过Agent定机票、租车……预计Agent将在三到五年之后迎来规模化爆发阶段,未来DBA只需要输入一条指令,就能一键完成数据库的优化和扩容,甚至实现数据库的整体升级;四、创新者。AI会辅助创新者创造一些我们目前还看不到的事务;五、组织者。能够管理复杂组织任务,会超越自动驾驶阶段,让复杂任务执行更靠谱。
在很多人关心的Agent阶段,腾讯云数据库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有别于聊天机器人和推理阶段,Agent让数据库的所有资源真正实现了全面调动。TDSQL拥有强大的智能化管控、运维系统,凭借DBbrain数据库自治云服务体系、DBbridge一站式迁移解决方案,以及T-Sec安全审计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人效,降低运维门槛。
那么,问题来了。AI浪潮的到来,和之前的运维方式到底有何不同?最本质的变化是基于智能体对业务判断能力的增强,让业务DBA的工作得到全面优化。大体来看,DBA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负责基础运维的DBA;另一种是业务DBA。从传统数据库到云数据,其实是对系统SA的颠覆。之前,数据库在本地部署的时候,需要安装、配置,还要做数据库的备份恢复、监控报警方案的梳理等;有了云数据库之后,之前的系统SA的很多工作就不需要再做了。
走到今天,在智能化数据库生态体系下,不管是运维DBA,还是业务DBA,整体服务水平都会再上新台阶。目前,数据库运维仍高度依赖人工经验与判断。而AI for DB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智能体(Agent)实现运维自动化,从而颠覆传统DBA的工作模式。
构建智能体时代的数据库新生态
在过去一年里,为应对智能化时代多场景、多技术栈需求,腾讯云数据库在大的产品策略上,也做出了新的调整。
首先,拥抱AI for DB技术变革,打造数据库智能体(Database Agent)。研发多款数据库智能体,这是腾讯云数据库目前投入最大、最紧迫的方向。目标是让智能体替代业务DBA完成大部分日常优化工作,使其能专注于更高价值的技术创新,具体包括:自动性能调优、高负载值守、DDL操作自动化等。
其次,实现内核级AI融合,做到优化器层面的智能化。传统数据库优化器依赖规则模型,确保数据库在处理复杂查询时能够快速返回结果,同时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但在复杂场景下易出现性能抖动。如果将AI能力嵌入内核优化器,可以实现整个系统内部底层的提效,让数据库“越用越聪明”。
其三,打造数据一体化集成能力,比如:实现MCP+向量的融合。未来,数据将不再孤立存在于关系型或NoSQL系统中。腾讯云数据库正通过与MCP的集成,打通关系型数据、NoSQL数据、对象存储以及向量数据库之间的壁垒,实现跨模态数据的统一访问与智能分析,为AI应用提供更强大的数据基座。
如今,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仍需配备上百名业务DBA,负责SQL优化、表结构调优、性能诊断等。如果能通过AI自动完成这些任务,不仅能大幅提升效率,也将推动企业用工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围绕金融级核心场景做更深布局
除了“押宝AI”,推动数据库的智能化变革,腾讯云数据库还在打另一张“底牌”,那就是围绕金融级核心场景,推动TDSQL自主创新生态的发展。
腾讯云数据库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是TDSQL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去O”路径。今天,真正能够支撑金融核心业务系统的厂商不多,而腾讯云数据库在四大行都有承载核心业务的案例。不管是从实例验证的角度考量,还是从国测的评判标准来看 ,亦或是业界技术指标的打分,TDSQL均以优异成绩提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为了确保银行类客户的极致稳定性,腾讯云数据库推出了多维保障能力。比如:在流量回放场景,可支持7天或者30天历史流量回放,确保升级无风险。再比如,通过秒级恢复能力,异常发生后可在秒级完成数据回滚与系统恢复。还有,在重要的回收站与闪回业务场景中,通过一些防误删、防误操作的功能,可全面保障数据安全。包括全链路审计环节,腾讯云数据库也有自己的思考,通过事前SQL拦截、事中防注入、事后可追溯,可满足金融业务的合规要求,谨防出现“黑天鹅”事件。
针对非银类客户,TDSQL也可以高度兼容Oracle 。尤其是保险、资管等机构,系统复杂,历史包袱重,对Oracle兼容性要求极高。腾讯云数据库TDSQL已经能够实现高达98%的语法兼容,在兼容能力上,位列行业第一梯队。同时,在性能和产品型号的兼容上,也做到了很多延展,可以支持任意企业的平滑迁移、并轨运行和数据校验。
为了确保金融级核心业务的稳定运行,腾讯云数据库服务团队还创造了一个新的运营机制,那就是坚持“1.5.10”故障响应标准:1分钟发现、5分钟定位、10分钟解决,并通过AI与知识库赋能一线人员,实现高效运维,确保“去O”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去O”是金融行业的重要举措,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大型银行在技术创新浪潮下,想主动升级,对Core Banking系统进行重构。凭借TDSQL稳定性、高可用、可扩展性优势,可对大型应用进行改造,成功实现国产数据库的替换;另一方面,是政策驱动。针对保险、资管等领域,预算有限,过去的应用很难改,借助TDSQL对于Oracle的兼容性和平滑迁移工具,可以实现从Oracle到国产数据库的“无感迁移”。目前,腾讯云已成功帮助多家金融机构完成“去O”的攻坚过程,比如:在太平寿险、海通证券等头部客户已实现核心系统的替换。
金融行业特别重视安全,为了打造内外兼修的国产软件生态,确保供应链安全,腾讯云数据库也在大力推广开源生态。Opentenbase社区发展良好,已吸引多家理事单位加入,并连续两年被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评为“明星开源社区”。腾讯云数据库希望通过“生态共建”模式,真正把自己的技术开放出来,让原来做运维或者做服务的厂商,能够聚焦自己更专业的领域,推动整个开源数据库生态能够实现良性运转。
结语:
腾讯云数据库TDSQL在产品战略上的最新部署,让我们看到一家国产数据库领头企业的创新与坚守。技术上,除了拥抱大的AI趋势,还要坚持“上下同源”,确保产品的成熟度。战略上,要聚焦金融核心,打造标杆案例。生态上,推动开源开放,共建国产数据库社区。从这个角度来看,下一代好用数据库的标准也就有了新的雏形——真正满足AI时代需求的数据库,不只让运维DBA拥有了“强大武器”,更为业务系统插上“隐形引擎”——稳定、智能、无需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