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篇关于国产数据库的文章,没想到阅读量很大,说明大家还是很关注这个话题。这两年是数据库国产化替代的重点年份,很多不太想动的用户也开始有所动作了。我最近和一些国产数据库用户沟通的时候,大多数听到的都是他们的使用心得,对于选型方面的关注反而少了不少。可能是经常与我沟通的用户大多数都已经开始进入数据库国产化替代的第二个阶段了。
走入第二阶段的用户不外乎三种反应,第一种是选得还行,第二种是就那样吧,第三种是费半天劲选得好像不对。第一种反应的用户很少,国产数据库与Oracle相比确实差距很大,很难让用户十分满意,应用场景不复杂的用户大体还能接受,应用比较复杂的用户遇到的不满意的地方还是不少的,因此真正觉得满意的用户比例是偏低的。第二种用户占比比较高,三四成左右,选来选去,最后发现自己开始对上眼的产品也就那么回事了,并没有以前想象得好,不过也只能硬着头皮慢慢用,慢慢适应。第三种用户所占比例也不小,不过很少听到他们的声音,有些抱怨的话只能私下里说说,自己开的药,再苦也得往下咽。
不管用户是哪种类型的,很少会推翻了以往的选型,重新来一把。选型时候留下的坑,只能系统迁移的时候慢慢去填。两年前一个客户在两款主流国产数据库中做选择,他们比较倾向于某大厂的产品,让我帮忙找几个理由,当时我是倾向于建议他们选另外一种数据库的,不过既然他们已经打定主意,也就不好多劝了。
过了半年,我问他们用得怎么样,他们说还凑合吧,小毛病不少,克服克服也能用。去年进入核心攻坚深水区,他们对ISV写SQL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甚至关键场景连多表关联操作都禁了。我估计是遇到了一些数据库技术上的问题,必须通过应用上的改造来解决。不过他们核心攻坚的步伐并未停止,听说他们核心切换的时间依然维持在今年年底前。我问起他们今后运维如何解决,他们告诉我,这种模范应用加持下的系统,今后运维起来应该会比Oracle时代更加简单,应用优化得这么好,今后在数据库上出问题的几率是比较小的。
最近又有一个用户的某个核心业务在做数据库POC测试,这个项目的数据库选型已经折腾了好几年了,参加的数据厂商都有点疲态了,甚至有些候选厂商直接选择不参与。我和开发商负责基础设施选型的朋友聊了聊,目前项目的政策导向是有的,开发商也已经疲了,已经做好了硬改应用的准备,今后不管选中谁,硬着头皮用就行了。按照开发商的想法其实早就有了心仪的产品,但是最终甲方选哪一个,ISV的意见不重要。这种超大采购规模的数据库选型,哪怕有POC,也难保公正,市场因素比技术因素往往更加重要。
开发商硬刚应用,在目前的核心业务系统国产化替代中十分普遍,一旦系统成功上线,在整个运维体系中,DBA的角色就十分尴尬了。在诸多"模范应用"的加持下,DBA能做的事情将会十分有限,价值也会缩水。
经过一阵子折腾,很多用户都发现,数据库国产化替代最容易做的反而是以前不太敢动的核心系统。因为核心系统有充足的经费,可以让应用尽可能去适配系统。不过我觉得这种玩法似乎无法直接推广到其他系统,边缘系统如果都像核心系统那么去搞,再有钱的用户也要思量思量。我不知道这些用户会不会在搞完核心系统之后,再来一波选型呢?不少用户在和我的交流中露出了不太确信核心所用数据库能够在边缘系统迁移中大规模使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