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一个朋友沟通的时候,谈到国产数据库的生态。他说国产数据库的生态都是纸糊的,这句话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目前国产数据库生态的脆弱性。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共生互利,形成闭环。
很多做数据库周边生态的企业刚开始感受到数据库国产化替代这个浪潮的时候,觉得可能等到了一个十分好的机会,利用这波数据库市场重构的机会,打破以往Oracle的生态圈,使自己的企业在新的生态圈中获得更好的位置。不过这两年看下来,似乎与以前的想象有较大的差距。
首先目前Oracle为核心的生态圈正在崩塌,这是一个事实,一方面大客户在削减Oracle产品购买与周边服务的投入,让Oracle生态的周边厂商生存变得困难,另外一方面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公司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双重压力下,数据库周边生态企业的利润被极大地压缩了,而且这种压缩的态势短时间内没有改变的倾向。
而国产数据库的生态形成则更为畸形,用户在国产数据库上的投入虽然在增加,不过并没有如大家所愿地增加到国产数据库正面生态上,而是增加到了许可证购买、系统迁移、应用改造、系统集成等领域。很多朋友都在期望这是短期行为,顶多一两年,这个新生态就能形成,熬过这段寒冬就能看到新希望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生态圈大家都了解,要想形成这种共生互利的生态,其前提条件就是拥有足够的养分这些养分足以让生态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比较健康的成长。目前国产数据库生态形成如此畸形的状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养分不足。当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养分不足以让所有的个体都健康成长的时候那么比较强壮的那个个体就会成为霸凌者,比较弱小的个体就只能趋于灭亡。
国产数据库市场的快速壮大是有一定偶然性的,而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的,一个还没有形成丰厚利润的市场,已经变得极其内卷了。这让参与其中的数据库厂商都深陷亏损的泥潭,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到盈利的希望。生存是这个市场中所有从业者目前最大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让国产数据库厂商在生态中投入资本,拉周边合作伙伴一把是不可能的。更有甚者,如果一个用户愿意为一套数据库多花几千块钱,那么数据库原厂就愿意为用户提供原厂服务。这几千块钱虽然无法覆盖服务成本,但是数据库厂商对此趋之若鹜。反正现在都是亏损的,多亏一点点小钱,让自己的营收更好看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情况普遍存在,这也会让原本脆弱的生态变得更加脆弱。在一个生态圈里,全面死亡,变成一片荒漠的可能性较小,在有一定养分的区域,最终还是留强汰弱,只有生态中的竞争者的总体需求小于生态供给的时候,这个生态圈才会稳定下来。
因此国产数据库的良好生态的形成,还得等几年,等到大家都不亏钱了,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国产数据库生态圈。而在这个圈子里打拼的生态参与者,活下来可能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