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业务部门的一些人在说,现在活越来越不好干,上面的管理要求越来越多,下面要做的无用功也就越来越多。实际上确实如此,上面的很多管理要求可能只是来自于某个领导在会上的一句话,而不是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对于上位者来说管理要求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但是下面的人为了几个干巴巴的数据可能要跑断腿。
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模式下,管理和具体的工作是两层皮。下面做具体工作的人面向的是如何把这个工作做好,做得更加省事,做得更加高效,更加高质量。而管理者是从管理角度来考量一些关于组织方式、效率,成本,流程,合规等方面的问题。在传统的信息化生的角度来说,这个两层皮的问题是无解的,因为在传统的生产支撑系统中根本不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不会充分采集管理者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因此如果管理者需要获得这些数据,那么从事生产工作的人就要花很多的额外的精力,去采集这些数据。如果不能实现这些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分析和生成,那么下位者就会感到越管理工作效率越低。
在运维领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很多企业都需要DBA或者系统管理员去做巡检,但是如何做巡检,巡检要检什么?巡检要发挥什么作用?管理者是不清楚的也不关注的,管理者只会关注巡检是否按上面要求做了,报告是否合规,如果出了问题发现系统缺乏巡检就会担责,只要做了,责任就小一些。巡检工作与实际生产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运维人员也很难十分认真的去对待每一次巡检。很多运维人员都会去找一些巡检脚本自动生成一些巡检报告,然后交上去应付差事。
寻求一些脚本工具做巡检,能够达到的目标可能仅仅是数据的采集。各种巡检工具可能会采集回大量的指标、数据和日志,但是往往缺乏分析能力,也缺乏对系统故障、隐患的提前发现能力,这样的巡检实际上来说和做无用功没有太大区别。在加上数据采集点可能价值不大,采集的数据质量也不高。
作为领导下达巡检这个任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巡检的目的是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对哪些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实际上巡检工作是一种运维标准化的产物,巡检任务必须有利于生产实践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巡检就会像业务部门的领导要数一样,变成一种指标导向的工作任务而对生产没有任何的帮助。
巡检工作其实是一种生产实践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历史积累以及以往经常发生问题的地方进行提前的排查和分析。主要是为了用于避免一些严重因为故障,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项工作来做。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如何做好训练工作也就不需要去网上找那些巡检工具或者巡检脚本了。标准化的东西把它自动化就会提高生产力,从而避免巡检工作带来过多的工作压力。
不管是业务部门的工作还是运维人员的工作,只要是能够把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管理工作真正的能够帮助生产实践不断提高质量提升能力,这样才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实际上数字化是可以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的,特别是在自动化分析加持下,效果更佳。不过数字化工作也容易走偏,我发现很多部门的数字化工作已经走向了不考虑生产实践,而只是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邪路。如此下去,数字化不仅不能提高生产力,反而会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阻力,因为上级领导考核数字化成果的时候,也只会要一些自己都看不明白的数字,下面就又要为数字抓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