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湘江数评“公众号,作者老杨,经作者本人同意授权后发布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策略很重要,部分企业一开始属于“大水漫灌”式,凡是“需要”就上系统不管是否合理,结果搞的大部分数字化项目全部烂尾,而另一部分企业完全属“无头苍蝇”式的建设,完全没有头绪,全凭第三方服务商的一张嘴与PPT,结果搞成了“卖家秀与买家秀”,从众多企业数字化建设失败的案例来看主要原因有如下:第一,企业对数字化的认知不够,在盲目中前行;第二,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困难度准备不足,有太多的“想当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企业缺乏正确的数字化建设策略,缺乏战术思维。
其实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建设就如同行军打仗,事实证明总想在短时间内四面出击扩大战果的策略是错误的,最后的结果就是损兵折将,要么系统烂尾造成大量资金损失,要么CIO被出局,企业也丧失了对数字化建设的信心,所以企业在做数字化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如下几点:
痛点 痒点 难点 期望点、切入点、反复点
1.痛点与痒点:
关于痛点与痒点的解释老杨在之前的文章中(关乎企业数字化建设成败的痛点、痒点、切入点)已多次提及,在这里不做过多的描述,大部分传统企业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将痒点当痛点,对其缺乏足够的判断力,那么企业如何界定痛点呢?
老杨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业务流程识别、相关数据分析、技术现状评估、行业标准对标、安全与合规风险分析、成本与效益对比等,通过以上条件的分析与判断企业就可以系统地识别和分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是痛点还是痒点。
如果企业对痛点判断不准,花大量的时间与资金投入来进行痒点建设,基本都是无用功,所以在进行任何数字化项目建设前企业还是要以价值为中心来进行可行性分析,要价值可见、可衡量。
2.难点与期望点:
对于数字化的建设推进工作而言,大部分的传统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总是认为数字化建设很简单,买套系统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总是给予数字化过高的期望,认为数字化系统是万 能良药可以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归纳起来就是:难点预判不足,期望点过高,造成极大的心理落差,然后对项目失败的原因缺乏公正客观的分析,导致参与各方扯皮、甩锅是常态。
所以从以上不难看出,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相关认知深度不够极易导致对痛点、痒点的判断不准,对难点的预判不足,就极易导致对结果的期望点过高,导致数字化项目建设过程艰难,失败率高。所以企业领导必须对数字化建设难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制定相关的对策预案,比如在需求管理上,如何引导与界定业务部门的需求,如何根据需求制定相关的实现策略;比如员工数字化基础能力不足,如何根据企业现状制定相关提升策略;再比如如何解决员工数据化意识薄弱、数据共享难、数据应用难、数据运营管理难等问题;这些难点都需要前期充分认知、预判、做好预案,否则以想当然、简单的心态来做复杂的数字化场景,任何一个难点问题足可以导致项目失败。
3.切入点与反复点:
很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建设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如何切入的问题,在痛点不明,痒点众多,期望过高的情况下最容易走进“贪大求全”的误区,总想用一套系统解决所有的系统问题,结果就是什么都想要什么也得不到,然后又进入一个重复建设的反复点,寄希望数字化重构来解决之前的失败问题,但如果认知问题不解决、建设策略不改变、相关能力不提升、管理不融合不打通反复点依然会出现。
是不是有了一个切入点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就一定能成功呢?
未必!
切入点的前提必须还是企业有真实的痛点,在系统引进上还必须是引进一款能匹配当前管理能力、功能点的能解决业务痛点的系统,也就是说:痛点+功能点+能力匹配+切入点,这是数字化项目建设成功的先决条件。
为什么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会反复?
因为所建设的数字化项目未满足相关业务需求、管理需求或未达到期望中的效果与目标,怎么办?企业要么在原系统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但系统重构是最常见的,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重复建设,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前期需求反复,业务部门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造成业务需求朝定夕改,而信息部门与软件公司又缺乏对需求的控制能力而每天疲于应付业务部门多变的需求,当多变的需求遇到固化的软件功能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有错的必定是软件系统而非业务方!在系统功能改变未果的前提下怎么办?那只能选型重构!而系统重构所带来的不仅是数字化成本的浪费,更有各种未知的风险,例如:适用性风险、需求适配风险、实施风险等,如果对这些风险预判不足,企业的数字化可能就一直在反复建设的路上。
从以上不难看出在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痛点、痒点、难点、期望点、切入点、反复点是非独立的个体与现象,而是息息相关的,前期的因造成后期的果,因此老杨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需要战略,但更需要战术,CIO要善于发现痛点,判断痒点,痛点即切入点,切入点即价值点,看清楚一个点必须要具备一个面的思维,因为反复即成本,成本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