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数据库在前两年经历了一段“国进外退”的迷失期,今年的整体氛围感已大不相同,很多人眼里闪烁着坚定的目光,大家不再只是探讨未来方向,而是更关心趋势背后的技术落地,希望找到具体的应用方案和实践路径。
至于,数据库技术创新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氛围感”?古希腊先哲普罗泰戈拉,有一句经典的话语描述,叫做“人是万物的尺度”。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人是认识衡量道德、价值与否的标准和尺度。数据库技术创新,说到底最终还是由人去落地,而人是有情绪的,创新成功与否,取决于这件事能否由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并且让一群人产生价值共鸣。
而打造国产数据库,跨越数据库技术鸿沟,就是能让很多人达成共识的一件事儿。有人可能会说,生产一辆汽车不必从车轮开始造起,但有些“轮子”必须得自己造。从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角度来看,补足国产数据库与国外商业数据库的短板,甚至可以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这是几代数据库人在努力的方向,也是以腾讯云数据库为代表的部分优秀企业一直在坚守的初心。
氛围感拉满,国产化进程加快
众所周知,国产数据库厂商大大小小有200多家,虽然市场一直很热闹,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今年之所以氛围感更强,是因为国产数据库应用正在走向深水区,核心系统国产化替代正在全面加速。
▲腾讯云数据库副总经理 罗云
面对新趋势、新变化,国产化数据库厂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腾讯云数据库副总经理罗云认为,云厂商在信创领域存在优势,完全能够做好这件事,但挑战依然存在,需要与客户共建共赢,打造国产化数据库生态。
大体来看,数据库国产化进程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时间节点是2023、2024年之前,金融机构等核心领域主要处于POC测试或双轨试运行阶段;另一个时间节点是2024年之后,部分核心系统已开始单轨运行,标志着国产化信创进入批量复制的新阶段。
作为云计算领域的创新者和引领者,腾讯云基于公有云服务能力已具备足够的市场话语权,这种能力在数据库产品上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据罗云介绍,腾讯云数据库所有产品都从内部应用开始打磨。腾讯在公有云上有非常多的集团业务,而在这些业务的底层,用的都是腾讯云自己的数据库。跨越到信创市场,应用场景是私有云,在经历公有云的验证之后,私有云场景的稳定性和性能更容易获得客户的认可。
毫无疑问,国产化这件事,对于腾讯云数据库、腾讯集团以及整个中国科技产业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整个市场大部分原因却是被政策因素催熟。当政策和市场都在全面加速,如果产品不给力,硬换是换不下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产化之路依然道阻且艰,如何在产品服务和生态上全面跟进,是需要所有国产数据库厂商花一些精力才能补足的短板。
内核技术创新,自研与耐心并重
从大的技术发展路线来看,数据库技术自诞生至今已历经六十余载,发展初期主要由独立厂商和开源社区共同推动。之后,云厂商成为数据库领域的新引擎,开始探索自主创新之路。
在内核层面苦练内功,集中力量打造自主可控的产品,这是腾讯云数据库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在发力的方向。从关系型数据库来看,TDSQL是主打产品,涵盖多个细分产品。其中,TDSQL-C及其Serverless版本采用存算分离的单体数据库架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分布式TDSQL,则通过分布式架构提供卓越的扩展性和高可用性。而TDSQL HTAP则融合了混合计算能力,满足在线业务场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
TDSQL脱胎于腾讯内部计费业务,主要战场是金融级场景,包括银行体系以及六大行之外的农商行。随着金融场景的不断渗透,TDSQL的MySQL引擎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个是MySQL 内核分支,基于TXSQL内核演进出来的分布式TDSQL数据库,能让传统基于X86硬件体系的客户实现核心业务的快速迁移,既保证了稳定性,又实现了扩展性。而针对金融的非核心场景,客户的业务更强调与Oracle的兼容性,所以TDSQL PostgreSQL引擎的推出,可以让用户以更兼容MySQL的使用方式,在不需要修改太多业务代码的情况下,实现国产数据库的快速迁移。但是,数据库迁移并不是数据的最后一站,要想用好数据,需要TP和AP的工作负载能够持续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同时两个工作负载又能够很好地进行调度和管理,所以TDSQL HTAP引擎成为混合工作负载场景的必需品。
除了上述三大引擎,腾讯云数据库还针对超大规模的敏捷应用场景打造了TDSQL TDStore引擎。这是一种全新的容器化云原生架构,这种设计使得它能够在提供高性能集群计算能力的同时,实现低成本的海量存储。
依托腾讯集团内部业务的孵化,腾讯云数据库不仅在关系型数据库领域表现出色,还自研了向量数据库、时序数据库、KV数据库及游戏数据库等非关系型NoSQL全栈产品,形成了丰富的内核能力。这些产品以分布式、高性能为特点,致力于满足互联网业务对数据库极致性能和效率的追求。以KV数据库KeeWiDB为例,它是业界唯一能够承诺P99<5ms延迟的KV数据库。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腾讯云对性能的不懈追求和对技术的深刻理解。通过自研的KV引擎,不仅大幅提升了数据库的吞吐量,更确保了任何负载下的稳定性和低延迟能力。
腾讯云数据库TDSQL经过十多年的打磨,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取得突破。去年,TDSQL在TPC-C(数据库的奥林匹克)测试中打破世界记录,TDSQL以8.14亿的tpmC(每分钟内系统处理的新订单个数)和每tpmC1.27元的超高性价比,双双刷新世界记录,tpmC单价仅为第二名的31.9%。
罗云强调,数据库国产化需要甲方与乙方的共同合作,腾讯云以长跑心态,耐心应对过程中的坎坷与挑战,确保国产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为了保持业界领先,腾讯云数据库不仅在研发层面坚定不移地走自研路线,还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同时与开源社区保持强互动,包括引入了很多优秀人才,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要知道,在数据库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技术、人才、市场与生态的逻辑关系处理,是企业能否形成良性循环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实际业务场景考验,腾讯云数据库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打法,那就是始终以内核技术创新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不断推动产品的持续迭代与优化。
智能化探索,AI与数据库深度融合
从最早的单机数据库,到后来的分布式数据库、大数据与云数据库,再到如今的智能数据库,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有国产数据库的身影。尤其在今天最前沿的数据库智能化方向上,国产数据库如何继续引领潮流,将技术创新引入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而转化为实际的应用价值,成为业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目前,腾讯云数据库在智能化方向上,正在积极探索DB4AI与AI4DB两大路径。通过自研向量数据库,腾讯云为AI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解决了大语言模型的幻觉问题。同时,智能DBA的引入,将AI技术下沉到数据库内部,通过实时观测与智能分析,提升了数据库的管理效率与用户体验。
在DB4AI方向上,腾讯云向量数据库是一个典型的依托于向量技术去服务AI的DB产品,把向量数据库产品做好,是腾讯云在智能化时代的重要布局。如今,腾讯云向量数据库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去年通过了信通院的标准测试。在性能层面,已经达到千亿级向量规模,这意味着腾讯云向量数据库可以覆盖客户的全部业务。
反过来,AI该如何帮助DB优化业务体验?腾讯云数据库有一个重要载体,那就是智能DBA。为了把AI4DB能力做好,腾讯云把大模型下沉到数据库内部,通过大云上积累的丰富的DBA经验,变成内部知识库;同时辅以Agent技术,可以实时地去观测整个数据库的运行状态,通过这种状态观测去匹配DBA知识。整个链路的过程是,通过与大模型的联动,产生一个智能的DBA。
腾讯云技术团队在向量数据库方面的探索走得比较靠前,由罗云撰写的《从零构建向量数据库》,受到很多开发者的一致好评。这是一本从开源开始,结合罗云本人对产品的理解以及业界专家的知识沉淀,精心打磨的一本著作,可以帮助更多人快速揭开向量数据库的神秘面纱。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腾讯云向量数据库的客户数量已经有3000多家,一些标杆客户开始慢慢上量,从用户口碑和反馈来看,结果符合预期。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教育、互联网领域的一些SaaS工具需求旺盛,在向量数据库结合大模型方面的探索已凸显出头部效应。
结论:
随着客户批量化复制越来越快,如何更好地去培养客户和交付伙伴,如何让服务更标准化,从而降低应用成本,这是国产化之路能够走稳走顺的关键,也是腾讯云数据库会一直深耕的方向。同时,面对百年一遇的AI新机遇,如何把AI和数据库结合起来,做好DB4AI与AI4DB,还有更大想象空间,腾讯云数据库的态度是:更积极,更主动,拥抱更大的愿景。
总结而言,在国产化与智能化的双引擎驱动下,腾讯云数据库正迎来新战场。面对新趋势、新变化,企业未来的战略是:会以更大的耐心继续投入,通过自研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智能化实践,推动国产数据库不断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