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两张表告诉你,判断银行核心与非核心系统

  说明:本文是老鱼收集整理公开资料的研究笔记,不涉及任何内部信息源,不能完全保证正确性与全面性,仅供参考。

  最近老鱼关注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信创环境下,哪些国产数据库能上银行核心系统?

  这个话题与老鱼正在做的选题《核心系统分布式数据库选型指南》密切相关。

  近年来,我们频繁听到一些厂商声称他们的数据库已成功应用于银行核心系统。然而,真假难辨。对很多人而言,可能难以区分银行核心与非核心系统,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混淆。因为,将数据库用于核心系统和将其用于非核心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别的系统对数据库的要求并不同。

  为了回答“哪些国产数据库能上银行核心系统?”这个问题,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1、银行核心系统的认定?

  2、哪些国产数据库已经应用于真正的银行核心系统?

  因此,老鱼计划分成两篇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第一篇。

  银行核心系统定义

  在深入研究银行核心系统之前,我们需要清晰地了解这一关键概念的定义。银行核心系统(Core Banking System)通常被誉为银行信息技术系统的“心脏”,其主要任务是处理银行的基本金融活动,如存款和贷款业务,被视为支撑银行运营的至关重要组成部分。

  要弄清楚银行核心系统,需要了解银行IT系统到底包含哪些系统。一般而言,银行IT系统由以下六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业务系统、渠道系统、管理系统、支持系统以及外部系统。如下图所示:

  银行业务系统可进一步细分为核心业务系统、支付清算系统、中间业务系统和信贷管理系统。核心业务系统在其中占据最大的比例,通常约占整个信息技术系统规模的45%。此外,核心系统支持银行大部分的收入,包括存款和贷款业务,占银行总收入的约70%,以及银行卡业务和资金清算业务模块,占总收入的约17%。[1]

  因此,银行核心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银行信息技术系统的核心,还是银行业务的基础。

  银行核心系统发展历程

  说到银行核心系统,我们经常会听说这2个词,“胖核心”和“瘦核心”, 在探讨“胖核心”和“瘦核心”之前,老鱼认为,必须要先了解银行核心系统的发展历程。银行核心系统一直在不断演进,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

  手工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是纯手工操作时代,储蓄所负责存取款业务。手工操作包括现金收付、账本登记、使用墨水瓶、蘸水笔、算盘等工具。业务处理非常耗时,存取款需要二三十分钟。每日结束时需要进行账目对账,不平衡需要加班查账。

  PC单机时代(单机核心)(20世纪80年代前期)计算机技术首次应用于银行业务,进入了PC单机时代,也称为“会计电算化”,以减轻人工负担和提高业务效率为主要目标。

  在PC单机时代,出现了核心系统的雏形,主要是一个后台会计登记系统,处理账务、记录数据,并与字符终端(柜员操作页面)连接。核心系统以“账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将账本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账户是唯一的关联标识。

  联网联机时代(网络核心)(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银行进入了联网联机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各银行之间数据实时传输、资源共享,提高了业务时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出现了自动柜员机(ATM)等新渠道。在93年金卡工程发起到97年底,已发行了5万多张卡。银行卡成为全国通用的交易介质,拓宽了银行服务网点,出现了电子渠道。

  随着联网联机的发展,出现了核心系统和柜面系统的分离,地区性主机提供核心系统后台服务,网点保留柜面操作模式。自动柜员机(ATM)的大量出现成为这一趋势的一部分,为客户提供更多便捷的服务。

  银行开始陆续推出除柜面之外的电子渠道,拓宽了服务方式。银行核心系统的设计理念发生了变化,更多关注电子化建设。

  胖核心时代(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8年左右)随着中国银行业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数据分散、业务处理缺乏规范、软硬件资源不共享、管理水平不平衡等问题,银行业开始采取数据大集中的措施。

  工商银行于1999年提出“9991”工程,用3年时间将36个计算中心合并,建立了两大互备数据中心。建设银行于2002年启动为期3年的数据集中工程(DCC)项目,实现了全行38个一级分行和总行营业部的全面上线。银行业数据大集中项目的发展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几乎完成了省级或全国级的数据集中,将分散在各分行的业务数据汇总至数据处理中心。

  数据大集中使银行能够集中研发力量,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节约管理和维护成本。集中数据处理使银行能够实时了解各分行的工作进展情况,减少后继沟通成本。银行通过分析客户数据,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减少风险管理失控和业务机遇丧失。随着数据集中化的发展,银行可以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客户数据的全面分析和更好的金融服务。

  随着银行业的高速扩张物理网点和新一代渠道的建设,包括网络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和移动银行等,渠道多样化的发展成为新趋势。市场对银行业务办理支持7*24小时不间断处理提出更高要求,这成为系统设计的热点。

  瘦核心时代(2008年至2015年)全国大集中后,核心系统变得庞大且耦合严重,导致业务发展受限,建设和运营成本增加,开发新功能耗时长。为解决庞大耦合问题,业内推动了核心系统瘦身运动,要求将核心系统的辅助功能拆分到外围系统,实现“瘦核心、大外围”的目标。

  从核心系统中拆分出管理类功能、统计分析类功能、报表功能和第三方对接功能,分别建立了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报表系统和前置系统。

  核心系统设计理念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唯一的客户号管理客户的所有账号,实现客户信息视图和多层级管理,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引入了产品工厂和定价模型的参数化、配置化设计思想,提升了核心系统的灵活程度,使银行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分布式核心时代(分布式微服务)(2015年至今)2015年,被称为民营银行元年,民营银行如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采用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与传统大型主机的银行系统不同。这为银行业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同时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在2017年提出了发展规划,鼓励实施架构转型,包括采用分布式架构,这一趋势推动了分布式核心系统的发展。

  分布式核心系统的关键目标是突破单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上限,同时减小单点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这通过多机分片处理数据库来实现,提高了银行系统的健壮性和可用性。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拆分核心系统的方法,将应用程序模块按功能划分成独立的子系统。这种架构要求模块之间分别编译打包,并通过远程调用来实现跨模块交互。[2]

  银行核心系统范畴

  了解银行核心系统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胖核心”和“瘦核心”的概念,以及银行信息技术系统的现代化趋势。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

  这张表就很清晰了,狭义来看,只有那些包含在“瘦核心”内的系统才能称为核心系统。而从广义来看,也可以将包含在“胖核心”内的系统视作核心系统。相对来说,“胖核心”范围更广,将部分渠道系统、管理系统也纳入核心,因此,最宽松的说法,任何不包含在“胖核心”归纳在内的系统都不能被称之为银行核心系统。

  目前,国内虽然号称有200多家数据库公司,但真正上了银行核心的并不多,也就那几家而已,具体内容下期见。

  参考资料:

  1、金融科技行业化系列研究报告第二期-银行科技化之路,分布式核心的探索道路

  2、银行核心系统观察-发展历程梳理及新核心建设原因与五大模式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