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关于数字经济时代的若干思考

前言:国家发展战略之数字经济

在上一篇《国家数据发展战略与系列政策导读》中提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国家发改委随后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开篇写道:“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了国家重要战略之一。作为业内人士,我们当然欢欣鼓舞,意味着接下来可以大干一场。但冷静下来,内心也不免有些疑问。这究竟是顺势而为,还是通过政策引导人为“催熟”?

带着这个问题,沿着一些线索尝试做了些学习性探索,供朋友们参考讨论。

一、为什么没有知识经济时代?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资源通过加工转为知识,指导或者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这是数据资源的价值所在。

相比数据,知识有着更加直接的价值,那为什么不是知识经济时代呢?

查阅了中英文在线书店的出版目录,正式出版的关于知识经济著作并不多,更谈不上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独立的时代。

在彼得德鲁克的《知识社会》一书中,德鲁克大师对知识进行了特定的定义:

“我们现在所讲的知识,是在行动中可以证实的知识,是对行动结果有效的信息。这种知识产生的效果是外在的,主要体现在社会与经济上,或者体现在知识本身的进步中。”

之所以德鲁克有必要在书中专门重新定义,因为人类社会对知识的定义比这个宽泛得太多。至少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很多都被大家定义为知识。

况且知识自始至终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很难将知识经济定义为一个单独的时代。

我想大抵是这个原因吧。

二、ChatGPT现象意味着什么?

最近,ChatGPT的诞生已经给大家带来了足够的震撼,或许冲击将随之而来。

GPT刚发布那天,我在客户办公室里。隔壁一位年轻的程序员给我演示测试版的GPT。程序员输入指令,让GPT写一个函数程序。GPT不到一秒钟就交了作业。我没敢趴着屏幕去看程序代码,担心万一看不懂就露怯了。从程序员小哥惊讶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的表情来看,GPT的作业非常完美,而且效率极高。

一位软件行业资深专家朋友在朋友圈里评论由chatGPT加持的GitHub:

“微软GitHub Copilot X 发布,解释正则表达式,编写单元测试,自动调试代码定位Bug并修复,自动给出代码评审意见。还有什么它不能的?搬砖程序员们颤抖了吗?”

“不会用AI助手的程序员肯定失业,因为效率提升是200%的降维打击。”

很多朋友对于2016年谷歌发布的阿尔法狗依然记忆犹新。人工智能技术首次赢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围棋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天花板”,没想到天花板瞬间“塌了”。

人类许多固有认知也随之“塌了”,引发了科技、人文、经济界领袖人物的大讨论。人类是否将永生,人工智能是否终将控制世界,等等猜想。

当然,也有人嘲笑阿尔法狗只会下棋,其他啥也干不了。于是有了GPT,会写程序、会写诗、会画画、会聊天的人工智能。

GPT们的出现,现在很多工作将不是知识工作者的专利。

GPT仅仅只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chatGPT替代人的工作,既不是头一个,更不是最后一个。

人类活动一切形式的记录都作为数据,将为GPT们提供了足够多的原材料,GPT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知识。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资料,逐步替代人对知识的加工。

从此,拥有知识、利用知识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工业经济时代的标志性特征是自动化机器替代了人类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如今人工智能如果能够替代人类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数字经济时代。为什么不叫数据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经济时代?

Who care!

三、数据会改变市场经济规律吗?

如果因为一项突破性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冠之以一个新经济时代,似乎有些牵强。

数据或者人工智能对市场经济规律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大数据杀熟,这恐怕是我的第一反应。当然,专家们看得更加深刻而深远。

被冠以“大数据时代之父”的维克托.迈尔所著的《数据资本时代》一书中写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金钱和价格的信息功能。毕竟,我们通常更感兴趣的是完成交易:买来食物让家人填饱肚子,买套房子为自己和所爱的人遮风挡雨,买辆汽车方便自己远行。对交易过程中的细节,我们通常不会特别关注。但是,如果没有金钱和价格所提供的信息流动,作为买主,我们就会对市场上的东西一无所知,也就无法轻松地进行快速比较和评估。货币和价格是市场运作的基础,是信息的流通渠道。”

“我们热情地拥抱价格,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另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处理海量信息流的成本和复杂度。价格是妥协的结果,因为它删减了市场信息。”

严格意义来说,维克托上述观点并不是惊天大发现,而是从数据和和信息角度对经典经济规律的解读。

朋友们大概都学过马克思的经济学知识,对于其中的价格规律并不陌生。

价格规律,在一定或特定的时间内,某一商品或某类商品,所表现出来的价格波动,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以B2C领域为例,当前大家所熟悉利用大数据开展的用户画像、精准营销等等,主要是从商家出发点的应用,或者说从商家角度利用数据掌握供求关系来赚取更多的利润。尽管当前商家在营销方面通过商品的客户定位标签,例如“高端”、“轻奢”、“性价比”等等,来让消费者作出选择。但实际上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依然主要是通过价格来判断商品的优劣势。

“不选对的,只选贵的”依然是土豪们购物的行为准则。

相信随着数据越来丰富,市场信息越来越透明,供需双方的匹配将越来越精确,价格几乎完全回归价值,并不是梦想。

四、数据会影响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方向吗?

如果说在物质文明世界里,数据的作用永远只能成为“催化剂”的话,那么在人类精神文明世界里,数据则是“土地”一样的自然资源。

过去,精神文明世界里,人脑是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当前,人工智能所表现出来的苗头来看,已经开始尝试替代人脑。

首先来看代表着人类最高精神境界的艺术世界。

我们当前对于人工智能完成的作品(包括乐曲、诗词、画等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否属于艺术品尚存争议。在传统艺术的定义中,艺术的核心因素是人。因此才有“先有艺术家,后有艺术”的说法。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作品对于一般欣赏者来说,起到了同样的效果。我们中的大多数,在欣赏梵高著名的“星空”画作时,只会觉得赏心悦目,进而感到震撼。只有少数艺术欣赏者会进一步想象梵高创造时的心境、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待生活的态度等等。

其次,电子游戏已经成为了我们绝大多数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主要的部分。

第三,原本物质世界的活动,也将与数字世界进一步融合,几乎让人难以想起二者差别。最近网传远程接吻神器都上市了。是否和线下体验是否一致,不得而知。

可以预见,数据对于物质文明发展的影响将大大超乎我们当前的想象。

五、数字经济时代下的生产组织形态又如何呢?

在工业革命伊始,传统的手工艺生产者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大型的生产设备,于是出现了资本家和无产者两大阵容。之后经历的若干阶段的变迁,企业逐步成为了社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而且,企业利用自身的规模生产的优势,做大做强。大企业的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因此,未来学者开始预测,未来大部分企业将逐步走向小型化。

当前,面向社会的服务行业更加走在前面。出行、快递物流、家政等行业,利用第三平台高效而低成本的完成了供需匹配过程,“个体户”又重新成为了一种盛行的工作方式,也是生活方式。

在传统的工业化生产行业,也开始有了苗头。在这方面,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大家习惯尊称为张首席)在这方面率先作出了创新的尝试。

在海尔内部组织方面,倡导“人人都是CEO”,开始推行“小微”组织模式。每一个小微,简单理解就是一家初创的企业。尤其是面向用户的,以及面向产品研发的小微,尤其如此。

在海尔上下游的生态方面,海尔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构建了COSMO平台。根据有关出版书籍的介绍,COSMO是全流程平台,它创造三个双边市场,即用户、企业、资源。它是在面向三方提供解决方案,就像是IBM、iOS和淘宝的混合加强版。借助平台,一个小团队构成的企业可以为个人或者企业用户提供极其个性的服务。

写在最后

我们这一代生于70年代。那是一个国内农村人口比例超过80%的年代。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亲身经历了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如今,我们又将经历从工业经济时代向数字经济时代转变的过程。

很难说,这是一种不幸或者幸运。但这种经历,值得我们去更多的思考,以适应已经到了的数字化生活。

经济学并非本人所擅长的专业领域,文中的观点也大多道听途说而来,充其量增加了自己浅薄的理解。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