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 频道

国家网信办:国内数据共享与数据市场建设仍处于分散探索阶段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称“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下称《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6%,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2.9%提升至39.8%,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报告》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2021年的重要进展成效,自从数据被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后,我国在不断加快探索构建数据基础制度。2017年到2021年,我国数据产量从2.3ZB增长至6.6ZB,全球占比9.9%,位居世界第二。大数据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从2017年的470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3万亿元。公共数据开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到2021年,全国省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由5个增至24个,开放的有效数据集由8398个增至近25万个。

各地积极探索数据治理规则,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据流通交易和开发利用。《报告》指出,各地坚持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原则,积极探索数据治理规则,以隐私计算为代表的数据安全技术加快应用,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

比如在数据治理规则方面,广东、浙江、上海等地方积极探索适应数据要素新特点新需求的治理方式,健全数据要素生产、流通、应用、收益分配机制。

其中,《广东省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提出构建二级数据要素市场结构,包括以政府行政机制为主对公共数据进行运营的一级市场,和以市场竞争机制为主促进社会数据要素优化配置的二级市场。广东发布我国首张公共数据资产凭证,明确企业用电数据可以作为贷款依据。《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提出市场主体对其合法处理数据形成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享有财产权益。《上海市数据条例》聚焦数据权益保护、流通利用、安全管理三大环节,结合数字经济相关市场主体的发展瓶颈,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促进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赋能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数据交易市场培育方面。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等陆续揭牌成立,数据交易模式加快探索。

其中,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基于“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的新型交易范式,从技术、模式、规则、风控、生态等方面,加快建设多层级、安全、负责任的数据交易体系。上海数据交易所通过建设数据商业生态体系、建立数据交易配套制度、上线智能数据交易系统、发放数据产品登记凭证、撰写数据产品说明书等系列创新,探索解决数据交易确权、定价、互信、入场、监管等关键问题。

有业内专家提出,当前国内数据要素市场化最大的一个痛点是安全和流通。

《报告》提到,国内数据流通关键技术正加快探索引用,隐私计算等数据安全流通技术深入探索实践,在物流运输、公共安全、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场景开展探索应用。基于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可信执行环境等技术的隐私计算技术和标准体系逐步建立,80余家企业发布相关产品,超八成产品开始试点部署或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在14省(区,市)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多个隐私计算项目入选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北京)项目首批清单。山东上线国内首个省级政务数据隐私计算平台,珠海应用多方安全计算探索驾培资金监管新模式。

在对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展望中,《报告》指出了当下的不足,国内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尚未有效激活,数据权属、交易、流通、安全等重点问题研究进展较为缓慢,数据共享与数据市场建设等仍然处于分散探索阶段。数字化发展治理体系尚需健全,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伦理等问题风险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治理规则,强化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报告》指出,未来要统筹数据开发利用、个人信息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强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构建数据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规则体系,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推动数据资源的高效流动。

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