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中国企业数据底子薄弱从何处说起?

      【IT168  评论】问10个人关于中国企业数据底子的问题,9个人会告诉你很薄弱,然而薄弱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且,国内企业数据底子多少年能够打好不好说,但这注定是个多方协作探索的过程。

参差不齐的数字底子

  “说中国企业数据底子薄弱太泛泛了。”有创业者如此强调,他觉得中国的企业数据底子的现状是不均衡参差不齐。

  从行业来看,互联网行业普遍数据意识和数字化程度较高,而现在无论是从上云上平台还是数据治理方面来看,已经从互联网企业转向传统企业,企业数据底子数字化程度良莠不齐。

  比如在金融行业普遍IT能力很强,数字化程度也很高。从其人才储备上也可以窥见一二,在一次会议上有位银行的高管指出他们的技术人才储备非常强大,吸引了很多清华、北大的高材生。而在高端制造业数字化程度较高,比如长虹、格力等,甚至有的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用于自身还能够向行业开放。但是低端制造业的数据底子比较薄弱,中小制造业企业很多小富即安,过去活得滋润没有那么大变革的动力。而零售行业是一个数据底子不均衡的典型,有的还停留在用笔记录阶段,有的在公司治理、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已经有很丰富的积累,走在了预测销量智能调节库存的路上。

  而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型企业或者小微企业数据底子相对更为薄弱,中大型企业相对有自己的积累和数据沉淀。与此同时,中大型企业的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都相对高,是很多厂商的目标客户群体。

  在IT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数据意识,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上到管理层下到员工,这需要一个整体的建设,专业人才的缺失是一个通病,有投资人指出人才总会有的不需要担心,因为人才会随着市场的需求产生,在上一次PC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的时候已经经历过。

  另外说到企业数据底子总不免要与美国对标比较,美国历经了相对完整的信息化历程,在这漫长的几十年中,无论是IT建设还是公司的组织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深厚的积淀,也有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技术、业务可以更有效的融合,企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均衡,大数据、云计算、AI、IoT等新技术的浪潮来势汹汹,他们有较高的承接基础。毕竟信息化、数字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跳跃式发展。国内企业整体相对薄弱,发展不均衡,在新技术浪潮下,发展空间更大,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也需要更多理性。

合适的才是好的

  “3:7”、“4:6”、“1:9”这几个比例是三家大数据厂商付费客户中私有部署与公有云之间的比例,公有云是未来基本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很多创业者相信那是未来,但需要一个过程,现在的情况是企业需求就在那里,要满足客户需求,不过上述三家厂商付费客户中公有云占总体客户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脱离企业客户的需求谈公有云好还是私有云好并没有多少意义,面对众多的新技术谁也不能说是哪个厂商带领着客户或者行业怎样变革飞跃,是厂商和企业客户交替着相互成长的探索过程。

  在这次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中,很多企业组织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而投资IT,打好数据底子在新技术的浪潮中凭风借力,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

  比如微服务改造很火热,星环科技创始人刘汪根曾经说过:“微服务化改造和数据化改造这两件事情本身就是在一起的,微服务化改造是为了让应用更快,数据化的改造是为了应用特点更加长尾,可以适应到所有人。”但是企业进行微服务化改造也要考虑是否合适,他指出很多企业讲我要做微服务化改造,比如只是运行几个OA系统,也不会大规模招聘,流程也不会增加很多,没有新业务要开展,便没有必要进行微服务化改造。

  如果一切要从零开始建设,可能先要买数据库,然后建设数据仓库,再到应用的创新发展,如果有了一定的积累,首先要保证业务的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然后进行变革改造。

  合适的才是好的,如今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的变革升级,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升级改造上有了技术基础,外部市场的竞争也提供了变革的动力,企业对自身需求以及对技术带来的价值还需理性看待。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