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新兵”式厚积薄发,揭秘“神隐”K-DB都在忙啥?

  【IT168 评论】2015年8月30日,在北京上地创业园举行的一场数据库性能PK赛,让参赛DBA对“K-DB”赞赏有加,这也是K-DB这款新的数据库产品首次亮相。彼时,大众还不了解K-DB是何方神圣。11月5日,浪潮在京正式发布了K-DB数据库,之后K-DB的曝光速度令人咋舌,不仅在深圳、上海两地的技术开放日收获众多人气,更是在发布之初就得到多个项目的青睐。

  但是,相比于刚出道时的高调,之后,K-DB就低调沉默了许多。前段时间,笔者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17中国数据库技术大会上,看到了“神隐”的K-DB,这次大会上浪潮不仅有工程师做了主题演讲,而且还搭建了特色展台,与技术发烧友们共同分享探讨K-DB。借此良机,笔者也和浪潮主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江豫京,浪潮K-DB高级产品经理张磊磊做了深入的交流。

新兵式厚积薄发,揭秘神隐K-DB都在忙啥?
▲DTCC大会浪潮特色展台

  “神隐”期间,K-DB都在干啥?

  任何领域都不缺金戈铁马、争主浮沉,数据库领域也不例外。在所有厂商都在争相高调发声的时候,突然低调沉默的K-DB确实让人有点费解。

  对此,江豫京表示想要跳得高就必须蹲得低。数据库作为心脏级的产品,想要获得客户认可并不是易事,所以这段时间K-DB并不是没有作为,而是深入到客户群中,更加具象的反省和改进K-DB存在的问题。

  数据库产品的稳定性是客户首要关注的问题,K-DB从2015年开始就在对数据库企业级的特性做测试,为了真正获得客户的认可,这段时间K-DB联合很多客户和合作伙伴,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做了内部测试。往往越是核心的系统测试越多,据张磊磊介绍平均一个PUC测试能达到4.5个月以上。

  生态问题不仅用户关注,浪潮也同样关注,毕竟K-DB发布的初衷就是为了进一步健壮浪潮的主机生态。江豫京表示在这段时间他们针对生态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努力,一是软硬件生态,我们对各种硬件产品是否可以承载K-DB,其上的运维工具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做了测试;二是针对上层软件的生态,我们希望K-DB进入到客户的业务系统中,不会把他们原有的运维体系打乱。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对业务的接口进行优化,最大限度的去匹配国内主流的业务运维管理软件,保证数据库在备份、日常监控,容灾都和通用数据平台保持一致。

  融合开放,K-DB未来发展的方向

  “以云计算平台作为基础架构平台,以大数据作为认知方法,以科学计算作为未来的抓手工具,强调两个最关键的词—融合和开放。”江豫京如此描述浪潮高端业务布局的总体思路,如果要是具体落实到K-DB上,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努力:

  ·目前,浪潮关键业务计算的生态伙伴有200+,但这还远远不够,浪潮希望通过一些政策让更多的伙伴参与到数据库的建设中来;未来K-DB更可能会成为数据的容器,能够和浪潮现有场景下的硬件平台和基础软件平台融合。

  ·在与迪思杰的合作中,K-DB发现了一个软件特点是实现国内外主流数据库在数据层的数据共享。今年K-DB也想实现数据层的融合,也就是说数据存储到K-DB上,无论是Oracle还是其它数据库在面对客户应用场景时都是透明的。

  ·K-DB按照产品划分是属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但是在大数据分析场景下,非结构化数据也是产生数据增值价值的重要数据源之一。所以,K-DB会计划和主流的数据分析工具做融合,将单纯的OLTP场景扩展到与分析性数据库结合的状态,凸显各个产品的优势,整体改变用户在数据分析层的体验。

  小步慢跑,K-DB底气十足

  与一贯“高歌猛进”的产品策略不同,我们可以看到K-DB是采取了“小步慢跑”的策略。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策略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数据库产品发展急不得。与硬件产品不同,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有很多历史原因和技术桎梏,例如现在大多数政府的数据库都是互联互通的,如果在技术不能解决互联问题的时候贸然做更替,势必会出现信息孤岛的问题。所以,数据库产品必须小步慢跑、厚积薄发,既要在技术方面深耕细作,也要保证上下游的生态问题。

  2.虽然有“国产化”政策的支持,但是说服企业还是要拿出成绩的,相较于高调宣传,踏实做好测试、服务等工作,增加成功案例,似乎是更为可行的道路。

  3.上面两条我们从产品和案例的角度解读了一下K-DB“小步慢跑”的政策,但是这一策略还需要强大的实力支撑。浪潮在存储和服务器市场上的成绩有目共睹,而且全世界同时具备“主机+UNIX+数据库+高端存储”解决方案的四款产品的厂商只有三家,浪潮是其中之一。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