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评论】在Flash被疑即将淡出历史舞台的同时,HTML5最近却在业内火得一塌糊涂。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来铺展HTML5的崛起之路——不只是励志剧,还是宫斗剧。
HTML5火了。近两年,浏览器厂商们纷纷宣布支持HTML5,开发商们纷纷宣布转用HTML5开发产品,HTML5游戏厂商、HTML5游戏引擎提供商们也纷纷获得了至少千万级别的融资。
HTML5真的火了。那么HTML5究竟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我们的整个互联网是由无数网页组合而成的,而网页的本质就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可以说,HTML正是互联网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多,可作为基石的HTML标准却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HTML4上。
落后的技术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我们转而借助第三方多媒体框架例如Flash,来让我们的网站更加炫酷;我们又开发了各种APP,来让我们可以在移动终端上享受互联网服务。这时候,就像电影《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一样,HTML的第五次重大修改——
HTML5,带着众多的优点归来了:
1、它使页面可直接播放多媒体元素,你可以忘掉第三方插件了;
2、它的Web属性带来跨平台能力,一次开发,各系统各终端普遍适用;
3、它更加语义化、标准化,更加易用;
4、本地存储;
5、它还具备实时更新能力,用户只需刷新便可获得最新内容;
6、它使内容可被搜索引擎检索,利于SEO;
7、相对原生APP而言,它使你的产品无需安装,易于分发;
……
拥有这么多令人垂涎的优势,HTML5自然会火。那么是谁造就了HTML5?它又是怎么崛起的呢?
故事的开始是个悲剧。1997年,W3C(万维网联盟)发布HTML4后,宣布停止HTML的版本迭代演进并解散了HTML工作组,转向开发更为严谨的XHTML标准。原因是HTML标准太过“宽容”,即使你的HTML网页里有几处错误,浏览器依然会通过自动纠错的方式保证页面可以正确显示。
因此,错误也就永远无人改正。而XHTML是严格的,不容许页面存在错误。W3C试图用严格的标准来使互联网发展更加规范。出发点虽好,但效果不佳,因为改用XHTML标准将导致互联网99%的HTML网页需要重写。而Opera、Mozilla基金会、苹果这些浏览器厂商则在2004年组建了民间组织WHATWG,开始尝试在更加“宽容”的传统HTML框架下,开发具备向后兼容性的下一代HTML。
就在W3C还在争论是XHTML2还是HTML5的时候,互联网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
2005年前后,随着宽带的普及和电脑性能的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仅用互联网来看新闻和发邮件。
于是,消耗更高带宽的娱乐形式,流视频和网页游戏诞生了。此时的HTML错过了这次机会,这块新需求被浏览器插件满足了,那就是Flash。
Adobe收购Macromedia后通过Flash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这让Google、苹果等作为W3C主席单位的各浏览器厂商很是不甘。
2006年10月,WHATWG在HTML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于是为了尽快夺回Adobe抢占的市场,W3C决定停止XHTML的工作,转而与WHATWG合作,共同推进开发不需插件就能在移动端播放多媒体的下一代HTML。
2008年,第一个HTML5草案诞生。同年,IE、Chrome、FireFox、Safari几大浏览器巨头开始相继支持HTML5。
到了2010年,乔布斯乔帮主公开封杀Flash,力挺HTML5,彻底遏制了Flash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HTML5的优势更加凸显。
2011年,由于移动浏览器对HTML5的普遍支持,和iOS对Flash的强势拒绝,使得Adobe不得不宣布停止为移动设备开发Flash播放器。这一年的HTML5风头正劲,据统计全球前100的网站已有34%在使用HTML5。迪士尼也在这一年斥巨资收购了一家HTML5游戏引擎开发商,意图打造HTML5游戏来避开苹果App Store的控制和30%的分成。前途已经一片光明HTML5,没想到竟要经历一场巨大的风暴。
很多大公司都在推动着HTML5的发展,其中以Facebook的扎克伯格最为疯狂。作为技术极客的他誓要利用HTML5的Web APP来打破iOS和Android的垄断。
Facebook加入W3C后,牵头成立了MobileWeb工作组。这个小组的目标是让由HTML5开发的Web APP能够达到原生APP的体验。
与此同时Facebook用HTML5开发了自己的Web APP,希望这样可以让自己不会受到苹果和Android的控制。但其结果却是该Web APP的用户体验极差,与Twitter等竞争对手的原生APP相比差距巨大。
2012年,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应用放弃HTML5部分,改为纯原生方式开发。一句“押注HTML5是Facebook最大失误”彻底将HTML5打入了冷宫。
笔者认为,在2012年HTML5确实还不具备开发优秀移动APP的能力。
一方面是外部条件不具备,比如硬件性能以及浏览器内核对HTML5的支持程度不足;
一方面是HTML5技术本身还有不完善之处;
还有一方面是工程师的能力不足。
同年,HTML5的标准制定者W3C和WHATWG也表示无法继续合作了。前者希望制定一个死的标准,颁布之后再不修改;后者希望标准能够跟随市场及技术的发展而动态调整。前者拉到了微软撑腰,后者则有苹果和Google支持。另外,原本一直是HTML5坚定后盾的苹果也不再允许纯Web APP套壳登录App Store。
在灭掉Flash时HTML5为冲锋枪,但移动端干掉Flash后,苹果却是要维护自身封闭生态系统的巨大利益的。因此细看之下HTML5的崛起之路其实不只是励志剧,还是宫斗剧。
在经历了上述两次巨震之后,HTML5着实沉默了一段时间。奚落者有之,嘲笑者有之,仿佛HTML5已死。但在此期间,HTML5依然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所带来的诸多优势始终吸引着开发者们继续探索。
终于,在2014年10月底,W3C宣布HTML5历时8年终于定稿。
这个时机,笔者认为不早不晚,刚刚好:
首先,从2011年iPhone4S的A5处理器,到现在iPhone6的A8处理器,按苹果官方的说法,速度提升了约7.5倍。这7.5倍的速度提升,抹平了太多了性能问题;
其次,苹果、Android两大系统及各个浏览器经过时间的沉淀对HTML5的支持也越来越好;
最后,经过时间的积累,有大量的HTML5开发引擎和工具在2014年涌现出来,为HTML5的爆发铺平了道路。
如今,随着《围住神经猫》刷爆朋友圈,人们又开始了对HTML5的关注。而且随着各方条件的相继备齐,HTML5显露出了燎原之势,彻底火了。
纵观目前为止HTML5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商业利益不断博弈的过程。它的诞生,既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是为了达到洗牌利益重新分配的目的。它的强大,既是为了造福全球,也是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就结果而言,巨头们出于各自的目的造出了强大的HTML5。它的崛起,意味着变革将至。谁能在这场变革中更好的利用它,谁便可以占得先机。
那么在这场变革中,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HTML5作为一套新的标准,代表着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和未来。几乎所有人都能预见到它巨大的潜力。但它在各个领域具体是以怎样的形态落地,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或是改变行业的业态,人们很难预测。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