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IT跨国公司研发创新竞争力报告》发布

        【IT168 资讯】11月18日,赛迪顾问在京发布了《IT跨国公司研发创新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IT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创新投入的调研,赛迪顾问认为,中国的创新,目前处于一个从“量”到“质”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凭借充足的人才储备,完善配套的产业链和相对高效的创新效率,正成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在未来几年,中国将在世界研发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IT跨国巨头在华研发投入的升级,将不仅体现在投入资金的规模上,还将体现在研发职能的转变上,而研发自主权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

  《报告》显示,自主权的大小将对企业研发效率产生决定性影响。《报告》还指出,只有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采取协同创新模式,企业才能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优化组合竞争优势,打造“中国式创新”的新格局。

  “中国智·造”的巨大优势

  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运营成本,IT跨国公司纷纷加快设立区域性的研发机构,而中国以巨大的市场潜力、良好的政策及丰富的人才资源,已经成为IT跨国公司的首选国之一。

  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达2834亿元,同比增长30.6%。IT跨国公司在华扩充研发中心的硬件环境进一步优化。在“软环境”方面,中国政府也在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提供了研发设备免征进口关税,研发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技术开发费抵扣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出:要特别重视R&D人才培养及引进。数据显示,早在2007年,中国R&D人才培育总量就达到173.6万人/年,居世界靠前。2009—2012年,中国IT R&D人才总量复合增长率为12.4%,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快速上涨,但中国研发人力成本当前仅约为欧美国家的1/5,与印度相比绝对优势仍然存在。

  在中国的优势环境下,微软、思科、SAP等知名IT企业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这些在华研发中心不论从规模还是职能来看,都有了质的飞跃。从本地市场研发中心、辅助性研发中心到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在华研发中心的职能正在悄悄发生质的变化。调查显示,2005年到2013年,思科中国研发中心已落户上海、北京、杭州、苏州、合肥,北京及深圳还设立了分支机构,研发人员从60人增至3300余人。从1997年创立至今,SAP中国研发中心已拥有约2000名员工,区域覆盖上海、北京、西安、成都、南京。自1993年成立微软北京测试中心后,微软在华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投资的规模最大、职能最完备、机构设置最全的创新基地。

  在职能上,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开始承担更多面向全球的核心业务。目前, 思科中国研发中心是思科海外第二大全球战略研发中心,SAP中国研究院已成为世界级研发中心是实现SAP全球研发战略的重要支点,微软在华研发中心的业务领域已经涉及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等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条。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已从“规模扩展”向“质量提升”快速转型,“中国智·造”的优势和价值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所肯定。

《IT跨国公司研发创新竞争力报告》发布

《IT跨国公司研发创新竞争力报告》发布

  IT巨头比拼在华研发创新力

  《报告》以思科中国研发中心、微软、SAP、苹果为案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赛迪顾问认为,为了提升研发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IT巨头对研发中心的投入除了费用的增加,在人才培养、内外部合作及创新机制上都颇有“手段”。

  思科中国研发中心与各大高校及研究院所(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同时,思科中国研发中心还积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及研究院所合作,开发ODM与JDM合作伙伴,并先后与发改委、各大高校在绿色节能、IPv6、云计算、数据中心、物联网等多个前沿领域展开合作。

  思科中国研发中心的“新思汇”创新体系,通过PAB(Patent Advisory Board)、TAB(Technical Advisory Board)等平台加强知识共享,极大地提升了专利及技术创新力;通过与销售市场的对接,推动创意概念转变为商业计划;通过联合科研项目,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创新。

  SAP也十分重视在华研发中心的人才体系建设,通过与大学合作开设SAP相关课程,并加强内外部合作,对内建立完善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对外建立包括商业人士、软件开发者和IT服务专家在内的生态系统,与埃森哲、HP、IBM、华为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微软在中国成立了研发集团,它不仅设立了研究院、工程院体系,分别负责基础研究与产品技术开发,还针对重点研究领域设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流程,保证了研发的有效性。

  中国的成本优势及创新环境为IT跨国公司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基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IT领域配套的完善研发产业链,使得跨国公司的在华研发中心大幅缩短了从创意到产品所需要的时间。这是“中国式创新”的特色,也是中国研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研发自主权成“升级”关键

  赛迪顾问通过对四家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的研究发现,基础条件和人才储备是保证研发创新的基础,而研发自主权与对外合作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

  IT跨国公司由于受到知识产权、在华战略等因素的制约,其在华研发机构均存在自主权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创新效率的提升。产品自主研发权直接决定了创新输出能力, 产品自主研发权的提升,是下一阶段在华研发中心能否更好服务本地及全球市场的关键,也是在华研发中心提升其创新技术转化率的关键。

  赛迪顾问认为,在充足的产业链资源、丰富的人才资源、高效的创新效率三大因素的驱动下,目前跨国企业保持或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扩展研发中心规模的趋势已毋庸置疑,中国仍将是跨国企业研发投资的热土。下一个阶段,如果跨国企业能够在授权策略上进行改进,通过增强在华研发中心对于研究方向的自主选择决策权,提高其在研发资源与经费方面的自主决定权,那么在研发自主权提升与内外部合作加强的助力下,在华研发机构将有望实现创新速度与创新质量的双重提升,中国式创新必将会实现飞跃。

  《报告》最后指出,许多跨国公司正在加速度推进市场全球化,这必然带来资源配置方式的全球化。研发中心前置,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各区域市场研发资源,降低研发成本,开发出符合区域市场特征的产品和服务,进而不断提升跨国公司整体竞争力。但这需要跨国公司研发布局思路从“全球本地化”转向“全球整合化“,而在研发创新要素支撑能力方面,毫无疑问中国依旧是具备极强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