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全球化布局让IBM变身“八爪鱼”

【IT168 评论】  金融危机的败局诞生了几个糟糕的副产品——贸易走低、投资变缓、连全球化也变得不靠谱。不过,跨国企业也不是集体失语,虽然瘫软了一大批,但也有迎风坚挺、屹立不倒的排头兵,比如IBM。

  作为米国商业领域的庞然大物,IBM引领了20世纪的技术革新,在销售排行榜坐头牌交椅。如今,一切都变得不同。这个名叫IBM的家伙,不再是硬件制造的航母,而是成了贸易的翘楚,或许叫它IBS更为合适。这里的S代表Service(服务)。

  过去10年,尤其是近两年,IBM的全球化布局,让它的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因此它对本国的依赖也降到了最低。这个并不是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转型期。当时的技术革命没有让蓝色巨人明白服务的真正含义。倒是近两年,在CEO Samuel Palmisano的带领下,老树发了新芽,不但树立了全球化愿景,而且还变得更加精简、精锐、精干了。

  IBM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全球集合的企业,它帮助其他企业完善、发展、做大、做强。IBM再也不单纯地靠地理位置设立部门,而是依据销售、研发和生产进行配比,把全球最有效率的部门组合在一起,当然就是最棒的集体。估计皇马老板弗洛伦蒂诺也是抱紧了这个金科玉律,所以才打造了银河战舰二代,5弹羞辱百年多特蒙德,足见天团效率。

  靠硬件起家的IBM,现在这方面的收益只占很少的比例。它不再做个人电脑,把ThinkPad部门直接卖给了联想。现在,高端服务器大概占IBM业务的1/4,剩下的就是欣欣向荣的软件和咨询。或许,正因为八爪鱼的构型,才让IBM避开了米国浩浩荡荡的金融危机。巴菲特说,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忠实信徒IBM,也真的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IBM的油水很大。2009年上半年,在米国经济垂死挣扎的时候,它的收益居然高达60亿美元。上个季度,它的收益有2/3来自海外市场,而且增长势头相当迅猛。

  现在,IBM米国本土的很多员工都面临一个选择——是留在本国下岗,还是远赴他乡就业。昔日米国企业的双雄——IBM和通用,都纷纷剥离了跟米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投身到全球市场这个大家庭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通用,在它的本土市场遭遇滑铁卢,但是中国市场依旧捷报频传。海外市场的低廉劳动力和运营成本,让这些大鳄纷纷抢滩登陆。Intel和微软纷纷把数十亿研发资金抛向中国,因为它知道橄榄枝的背后预示着未来的高回报。

  这些跨国企业风生水起的时候,它们也在变身。比如,IBM如今是环保企业的倡导者,特别是当它的盘子里是全球市场的时候,它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摆平不同语境下的政策迷宫,打造和谐畅通的供应链,甚至是在某种程度上牺牲本土利益,来换取全球的成功。丢车保帅这门技艺,IBM是运用自如。

  位于纽约Armonk的IBM总部,不过是个标志性建筑罢了。本土员工10万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的30%,而两年前,这个数字还是35%。由此可见,IBM正在不断扩充海外兵团的实力。

  IBM的模式并不是独树一帜、凤毛麟角。技术咨询类企业,像HP和埃森哲的轨迹也如出一辙。其他领域的企业也纷纷效仿,这就导致了米国企业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新局面。金融危机后,凡是走出去的企业都找到了避风港。2006年,财富500强大概有43%的收益来自于海外,200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

  这就是全球化企业的模板,本土市场不再是决胜的主战场。IBM之类的跨国公司,曾经是米国最强实力的代表,如今却慢慢卸掉了故土的光环,转而投向世界的中心发光发热。本文转载自新浪博客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853500100f332.html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