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收购SUN公司

  【IT168 评论】不久前,欧盟调查机构宣布将对甲骨文计划用74亿美元收购Sun公司交易的反垄断审查的最后期限延期到今年1月27日。如果欧盟对甲骨文收购Sun公司交易叫停,Sun公司将需要重新寻找买家。记者认为,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参与收购Sun公司。

  一是Sun公司拥有非常多有价值的资产。在IT业界,Sun公司一直是有“技术理想”的创新型公司,这些年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IT技术。在软件领域,Sun公司拥有Java、Solaris、OpenOffice、MySQL等系列软件,这些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软件在全球的企业级市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Java技术更是在全球企业级领域、移动与嵌入式领域有着多数比不上的影响力。在硬件系统领域,Sun公司拥有UltraSparc芯片技术、服务器与存储系统技术,在技术的领先性和产业影响力上足以与IBM和惠普直接抗衡。中国一直希望能够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软件以及芯片和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虽然中国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部分突破,但在技术影响力、用户影响力和产业联盟影响力上还远远不能与Sun公司相提并论。我们要想在这些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在自主创新研发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以购买公司的方式来控制知识产权,加快我们拥有和控制核心技术的步伐,但后一种方式中国公司运用得太少。其实不仅仅Sun公司是我们的购买对象,AMD也是我们购买的目标。AMD在股价最低时总市值只有12亿美元,中国这些年在芯片制造方面的投入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买了AMD可以大大加快我们拥有通用芯片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Sun公司有意卖给中国。目前中国拥有全球增长最快的IT市场,也是全球所有区域市场中最积极的开源运动的支持者,在理念上与倡导开源的Sun公司更为接近。据有关信息透露,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当Sun公司股票总市值只有23亿美元时,Sun公司董事长亲自找到中国有关部委的高层,希望中国公司能够介入收购,并且价格还可以再商议。但中国没有公司也没有有关的机构积极参与其中。权威人士表示:“Sun公司任何一项技术的价值都超过23亿美元,如果我们买下后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上进行倾斜,进行更大推动,对于中国软件产业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所以,如果2010年1月甲骨文对Sun的收购被叫停,中国的公司应该积极行动,抢占这一收购机会。而且往往在第一次收购失败之后,收购价格会有所下降。当年惠普曾高价收购普华永道,收购谈崩后,IBM接手,只用了惠普报价一半的价格就成功地将普华永道收入囊中。所以如果欧盟叫停甲骨文对Sun公司的收购,Sun公司的卖价有可能会更低,这对中国是一件好事。

  三是中国企业具备收购Sun公司的条件。首先,收购Sun公司的中国企业需在国外或是中国香港上市,便于国际资本的对接。其次,在业务层面需要从事相关的IT业务,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相关方面运作经验。目前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中国企业包括长城国际、浪潮国际和联想国际、中软国际等,他们都已在中国香港上市,并从事相关的IT业务,具有相当的规模。

  在这几家公司中,联想的实力与规模更接近收购的条件,它的优势在于具有国际收购与整合的经验。如果收购Sun,联想将全面升级成为中国IT业的航母巨舰,可与IT国际巨头全面抗衡。但联想需要重新调整定位,加之此前收购IBM的PC业务尚在消化期,再启动新的收购,对联想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长城的产品线来看,稍微偏“硬”,但其优势是背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母公司,有政府背景,政府在资金贷款上可助一臂之力。并且在收购Sun后,Sun公司的软件资产可交给CEC旗下的中软国际运作。中软国际及控股公司有运作数据库、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相关经验,目前正承担中国“核高基”项目中的办公软件和数据库软件项目,可借助收购Sun推动他们重组。而从浪潮集团的业务形态和需求来看,其对Sun公司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浪潮正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并拓展海外业务,收购Sun将是对浪潮最好的补充。但是目前凭浪潮集团的规模和实力,要“吃”下Sun公司还有一定的难度。浪潮集团在2009年的营业收入预计超过300亿元,在前期收购Sun的资金筹措及后期的收购运作上都需要更多的支撑。

  应该说中国企业在并购国外企业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从TCL收购汤姆逊、联想收购IBMPC业务部、联发科收购ADI到京芯收购飞思卡尔无线业务等等,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对于Sun公司的收购,应该说难度更大,前面提到的任何一家中国IT企业,从企业规模和实力上都属于“以小吃大”,如何筹措资金,这还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收购之后企业如何整合,这在文化、企业运作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外美国对中国技术有输出的限制,这也会成为收购Sun的巨大阻力。这些方面的难题都需要我们充分考量,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一起携手,动用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地做好收购布局。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