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168 专稿】 近来写了不少敏捷开发的系列文章,如《敏捷开发中如何开发高质量产品》,《敏捷开发的架构设计》,《我的敏捷开发实践》,《敏捷开发中的Code Review》等,这些都是关乎方法的。方法固然很重要,但还有另外一部分笔者觉得非常的重要,而且不容易被人关注,也是这篇文章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内容,这就是敏捷开发的“精神”。笔者认为敏捷开发的“精神”是敏捷开发的核心,也是敏捷开发之所以称为敏捷开发之所在。
方法和精神,孰重孰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缺少精神的方法,长久以往,便形似而神不似,缺乏核心和灵魂,犹如 “行尸走肉”。君不见,美国的民主模仿者不在少数,民主民权,三权分立,权力制约,方法可谓一套一套,有Best Practice(非常好的实践)可循,但强大富强如美国者也仅此一家,如铁杆小弟墨西哥却是远不如,偷渡到美国倒是积极有余。想起前阵有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假如我们做一个问卷调查,问一些观众:什么是“钢七连”?答案有:钢七连是超强的作战能力,钢七连是纪律严明的团队,钢七连训练刻苦,钢七连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一种精神。我想很多观众都会说,钢七连是“不抛弃,不放弃”的一种精神。所以,作者认为方法之外,还有超乎方法的所在,就是精神。敏捷开发也是如此,方法之外(迭代、测试驱动、重构、结对编程等),还有超乎方法的精神存在。
记得前两年敏捷开发流行之始,在公司上下掀起了一股敏捷之风,尤为壮观的是“一夜”之间所有的团队都敏捷了,全都号称自己团队正在敏捷开发,全部装备了“敏捷开发”的光环。了解之后,发现其中大部分团队的确是开始使用一些敏捷开发被推崇的方法,比如,一些团队使用了迭代开发,还有一些团队使用了结对编程,还有一些团队开始使用测试驱动开发。当然,我们团队(包括我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员。这倒让我认识到,从众心理不仅在人与人之间存在,在团队之间也是存在的。
这里倒不是去点评这些团队的做法,开始使用敏捷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只是这样的现象引发了我当时不少的困扰和思考:到底什么是敏捷开发?是否真是“神说,要有敏捷,于是就有了敏捷”?是否一夜间大家就由于使用了一个迭代开发的方法(尽管一个迭代里面还是用瀑布),大家就都敏捷了?
直到前几天去上地的“小肥羊”吃火锅,又触动了心中一直在思考的什么是敏捷开发的问题。在“小肥羊”里现在也能看到和“海底捞”一样拉面条的小弟,也有免费送豆浆的服务。但是虽然这些方法都类似,却还是觉得和“海底捞”不太一样。后来觉得二者确实不一样,不一样的是人,是气氛,是那种服务的精神。
所以,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敏捷开发之所以为敏捷开发,不是因为其方法(虽然方法也很重要),而是因为敏捷的精神存在,我称这种敏捷的精神为“小跑精神”。下面让我们一步一步去看看,到底敏捷开发的“小跑精神”是什么?
敏捷开发的“小跑精神”
不知诸位读者是否都注意到一个现象,不管在哪个行业,餐馆也好,酒店也罢,甚至飞机上的空乘服务,总有一些好的服务人员,他/她们在服务时总是满怀热情地,“小跑”着为大家服务。他/她们总能注意到客人的需求,总能给客人提供及时的服务,而且总是在寻找“金矿”似的寻找自己可以贡献的地方。他/她们或许没有那种所谓的礼仪方法,满口的“您好”,“您辛苦了”,“谢谢”,“谢谢光临”这些方法,但他们的态度和精神,无时不刻地体现她们的热情,无时不刻不在感染顾客。
这就是我称之为“小跑精神”名字的来源。“小跑精神”是一种主人翁态度,是一种自动服务的热情,而不是表面的方法和寒暄。现在太多的公司和团队,都太注重所谓表面的形式,而往往忽略了内在的精神。如在任何银行的电话中心,拨打进去后都是机器的寒暄“您好,欢迎光临某某银行电话中心……”,但是如果没有真的传递“小跑精神”的服务给客户,这样的话语只不过是浪费顾客的时间和顾客电话费而已,不能感染顾客,并提高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敏捷开发中“小跑精神”也是这样的一种精神和态度,一种对产品,对项目的由内而外的热爱,乐于贡献的主人翁精神。每个个体都可以按照组织的最高利益,自我驱动的完成组织的目标。
小跑精神可以体现在下面几点:
1. 人找问题,而不是问题找人
问题找人,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在组织协调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责任分散”。当一个问题由一个人负责时,犹如个体户经营,那这个个体肯定是尽心尽责,因为这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当组织逐渐壮大,特别是近几年全球化的经营方式,一个任务由多人负责,甚至多个不同国家的人负责的情况,已经司空见惯,这样的团体协作中,容易滋生“责任分散”的现象。
什么是责任分散?比如,在街头,四周只有你一个人,当你看到旁边有个小孩躺在地上哭,你一定会过去扶起小孩,然后提供你的爱心和帮助。但是,换另外一个场景,在一个繁忙的街边,四周都是匆忙而过的人群,当你看到旁边有个小孩躺在地上哭时,你可能会随着人群走过。这就是责任分散,当人越多时,大家都觉得,一件事情可能是别人会去做,所以自己就不去做了,而且自己不去做内心收到的谴责也不会很大。因为,所有的责任都分散到了所有的个体上,收到的内心的谴责也都分散到了所有的个体。
在软件项目管理中,也是经常问题找人,而不是人找问题。下面的场景大家肯定不陌生:
在产品开发早期,由于代码开发过快,代码混乱,需要重构。但开发人员觉得还没发生问题,无需重构。所以一拖再拖,最后索性不重构了。
今天有个Defect开给了某个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在Defect里面的描述写的不是很清楚,导致无法重现Defect。开发人员一直等着测试人员,测试人员等着开发人员,一拖就是两天过去。
今天是Code Review deadline,但没找到会议室开review会议,就延迟到了明天,明天还是没找到,就延迟到了后天,最后就是由于会议室,导致Sign Off延期三天。
类似这些人找问题,而非问题找人的现象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条件,缺的正是一种“小跑精神”。一种不断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精神。
敏捷开发中的“小跑精神”下应该是人找问题,只要是对组织和项目有帮助的,都要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提高,并积极的采取行动,不要等到每次问题找你头上了再开始消极的去回应。
2. 自我决策,而不是事事等待命令
“小跑精神”崇尚流程与灵活的平衡,科学管理与情感精神的统一。当今商业环境快速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冲在一线的“开发人员”是最了解系统架构和技术、开发工作量,某一件改动对项目影响的人。“小跑精神”的团队成员,应该拥有在一定范围内的自我决策的能力,充分灵动的为产品创造最大价值。
如果把项目比作从北京到广东自驾旅游,那除了项目目标、方向和主要的汇合点外,团队在哪个路段开什么速度行车,由于堵车走哪个小路,哪天在哪个加油站加油这些具体的执行层面,完全交由团队自身决策。这样既能下方复杂度,又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小跑精神”,选择非常好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
所以,“小跑精神”是在大方向和策略不变的情况下的自我决策,而不是事事层层汇报,等待上级命令(当然在影响大方向和战略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向上汇报)。
敏捷开发“小跑精神”的管理方式
精神,是一个艺术性的事物,无法像科学一样定量衡量。敏捷开发的精神,是随着团队文化和管理方式孕育而生。软件开发的团队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下面这两个维度。一个是自上而下的计划与控制,一个是自下而上的灵活与主动。他们二者的关系如下:
计划、控制意味着从需求,到架构,到设计,到开发,测试的完全的控制和计划,代表就是传统的瀑布开发了。在软件开发管理中,总是喜欢把软件工程和另一个领域做比较:建筑工程。而且最早的软件工程的思想来源就是受到了建筑领域的深刻影响,《建筑的永恒之道》一书估计是软件从业者人尽皆知了。这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因为软件和建筑有很多的相似性,如组件,设计,分工,计划等等。所以,早期的软件工程,强调“瀑布”开发,需求、架构、设计、开发,规划和设计好一切。这在软件出现的最初的一段时间,是被很好的应用并推广,为软件行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信息技术的成熟,以及越来越变化的客户需求,建筑式的瀑布开发,已经不能符合软件团队的需求。以前,企业只要能有个网站可能就很满足,也没有太多的需求诉求,现在就不一样了,每个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信息化的需求,而且需求不断变化,不同部门之间需求有时还有冲突。这时完全计划、控制式的软件开发方式,就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求了。
此外,软件研发是管人,是管理人脑力创造性的产出,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管理。管死物,可以规划计划的很详细,然后根据规划优化资源,因为事物是死的,不会产生波动和变化。犹如,泰勒用秒表对的生产的每个操作步骤进行了精密监测之后,才有了精确的工作度量方法,才能衍生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因为只有绝对的稳定,才能有绝对的控制和规划,才有了流水线的批量大规模生产和资源优化,这在管理高度劳动密集型工作时是常见的。所以,泰勒的秒表试验,量化的工作时间是是福特流水线的基础。而软件行业,是一个创造力的脑力活动过程,人的产出是波动的,变化的,很难用秒表精确(大家应该都认识到一个现象:即高产出的研发人员是一般产出研发人员的好几倍),所以知识密集型行业和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精神方面是紧密相关。所以试图用管死物优化控制的方法去管人的大脑,是会出问题的。现在的软件行业,许多的经理和企业,都有把人当作机器般对待的倾向,大量的控制与规划,规章制度,汇报会议,审核流程,这样的企业文化和团队中,是很难出现员工的主动创造,主动贡献,更不可能出现“小跑精神”的企业文化和好员工,不钻流程的空子偷工减料就算不错了。所以敏捷开发是在计划控制的基础上,把上图的中间线向右边移动的过程。敏捷开发注重灵活主动,更加注重人的作用,而不是以控制、流程管死物的方法来限定人的积极性,这样的管理方式更容易产生精神产物,也就是敏捷开发“小跑精神”的基础。
中国人向以以德服人、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而著称,这是上图中偏右的管理方式,而西方则擅长量化的科学管理方式,是偏向左边的管理方式。而敏捷开发则是一个中间的一个平衡。计划和控制,是科学;灵活、主动是艺术,敏捷开发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计划和控制是冰冷的,没有情感的,没有活力的;灵活主动是火热的,是洋溢热情的,是突出主动贡献的。绝对的灵活,也是要出大问题的,组织会变得失控,失去章法,最后慢慢衰退。很多国内的小型软件公司,很多就是过度灵活,软件生命周期没有良好的定义和流程,没有良好的质量控制,也没有开发流程和测试流程,如此企业规模一大,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一些民营企业软件公司,想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章法,要有控制和规划,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管理软件研发过程。绝对的计划和控制,组织就会僵化,没有创新力,失去激情,如一些大型的国企,过度的规章制度和控制,使得组织缺乏激情和创造力。所以,这二者,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上图中,中间的虚线是软件管理的方式,那么敏捷开发,是从以往的绝对控制的科学管理开发方式,逐渐向右移动。当然,这就导致敏捷开发中控制和规划的元素少了一些,艺术管理的意味大了一些,但艺术这东西,说不清道不明,这也难怪大家用方法来衡量敏捷开发。
敏捷开发更加注重管理艺术的成分,而不是把软件工程当作绝对的科学。强调灵活、主动、热情的“小跑精神”。融合了人性化的管理和科学的方法,这不能不说是软件业管理方法的一大改进。
敏捷开发的“阴阳之道”
前不久,和一位资深的架构师谈天,他说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组织中的“老化现象”,他说道;组织就像一棵树,组织变得越来越大,树干、树枝就越多,而树枝和树干逐渐失去活力,而最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就犹如一颗大树上的新叶,迸发着青春和激情,但随着工作时间增长,也就慢慢的老化,失去往日的激情,慢慢成为组织的“朽木”。任何组织和团队,如果这样的朽木越来越多,终有一天会枯竭。
敏捷开发正是这样一种软件管理方法,崇尚组织和人的精神,它的灵魂是灵活、热情、主动的“小跑精神”。敏捷开发是计划控制到以人为中心的一个转变,是“中间线”向右一直移动的过程。至于那根线该移到哪个位置,应该灵活到什么程度,就没有绝对定量的衡量。管死物还可以是科学方法,用Project工具、甘特图等方法规划,加以定量;而精神层次则带有艺术成分,是难以科学量化,而敏捷开发就是这样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方法。它们二者之间难以去量化,你无法去确定他们的比例是什么样的,也无法量化哪个多、哪个少。所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描述敏捷开发我觉得更为合适。
上图是中国古代的太极阴阳鱼,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对敏捷开发而言,也正适合深刻表达出计划控制和灵活主动,科学管理与艺术管理之间的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关系,所谓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而这就是敏捷开发的管理之道。
精神是艺术层面的产物,比较困难去定量的衡量和引导。如何去建立和加强敏捷开发团队的“小跑精神”,又如何去衡量团队成员的绩效评估呢?下一篇文章,我们将继续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