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企业离BI还有多远?

  【IT168 评论】有一些网友反应:BI现在还不火;BI仅仅在一些大企业有用武之地,中小型企业只能是望其项背,遥不可及了;BI仅仅是一些花拳秀腿而已,如果真要实战,还需要一段时间等等之类的说法,这对于满怀信心的我,就犹如在热情的秋季,突降一场暴风雪,几乎泯灭了我所有的热情。

  这样也好,可以让我们清醒一下,冷静地想一想:企业要上BI,有哪些困难在前面?需要先满足哪些方面的条件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益,才更有价值?下面我简单地分析了一下,总结得不全面,望各位砖家,悠着点。

  1.公司体制的影响

  很多公司,包括私人企业、集体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在公司内部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大锅饭的问题,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多做多错,多错多倒霉;反之少做事,也就少犯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资、奖金是靠论资排辈的,只要一年又一年地熬,都会有出头的这一天。这样一来,为什么还要BI,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相反,如果 BI 出公司的历史的轨迹,发现以前的效率是多么的低下;以前道路是多么崎岖;以前的决策是多么荒谬。领导脸上挂不住,你还有得混吗?省着点吧,还是去偷菜、聊天来得“开心”。BI就哪儿凉快,哪儿站着去吧。

  公司内家长制作风盛行,对上唯命是从,对下威风凌凌,尤其是中下层领导,长官的话,就是圣旨,领导的指示,就是他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长此以往,领导们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经验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厚,无论你用什么工具,把问题分析得多么透彻,他们还是觉得没有他们的经验来得直接,也没有他们的感觉值得信任。这样一来,科学决策往往被领导意识所代替,你说 BI 还有用武之地吗?

  2.数据质量的影响

  首先是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导致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未来决策的正确性。虽然很多企业实现信息化已经很多年了,引入的信息化系也已经很多了,但是其中数据的质量有多高呢?数据的准确率有多高呢?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BI系统中,虽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他的数据量一般都比较大,个别数据有差异,也再所难免。但如果差得太离谱了,差得太远了,那也就太危险了,可能给最终的决策带来灾难性结果。比如,企业投资,在当前环境下,是投资房市?投资股市?投资实体产业?还是存银行,买国债?网络、电视、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今天推荐这个,明天推荐那个,东说房市升值空间大,西说股市在低点,有潜力,但是你信吗?你收集的信息全面吗?可靠吗?sina 网的头版还经常挂着“打工不如当个小老板”,果真如此吗?诸如此类的信息,就非常考验你数据的准确性了,想当初,中石油号称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如果开盘时你奋不顾身,分得一杯羹,不知道还要多久才有翻身的机会啊?

  其次是数据的完整性。现在大多数公司的信息化系统,记录的都是一些事物的最终结果:比如销售数量、销售金额,财务收入,成本费用等。可以说非常全面,也非常准确,但是这些结果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今年的效益好,去年的效益差呢?为什么A产品的销售超过了B产品呢?为什么A地卖得比B地好呢?公司为这些结果曾经做过哪些决策,有些什么样的行动?当前的市场环境,对这些结果又有哪些影响?“过程管理”很多公司可能都缺少了这一部分,如此一来,分析出来的结果,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员的异动,场景的变化,几年过去,当初业绩好,为什么好?好在哪些方面?当初业绩差,又是什么原因?几乎无人知晓,以后在做类似的决策时,还是跟着感觉走。比如一个大卖场,其信息化系统记录了它们每天卖出的产品种类、名称、数量、单价、金额以及一部分客户的信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还开展了许多营销活动,比如:

  (1) 卖场装修,改善了购物环境。

  (2) 开展了“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的培训、比赛。

  (3) 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广告活动宣传,比如:路牌、网站、报纸、电视、广播等方式。

  (4) 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折扣、送礼等方式的促销活动。

  (5) 当前经济形式良好,股市飞涨,赚钱效果明显,CPI系数攀升.

  等等,还有这些活动开展的时间、投入的成本、影响的范围、时间的长短等内容,都没有记录到系统中或者是记录得不够详细。仔细想想,如果这些数据都详细地记录到系统中,并且还有很多量化数据,显示每一项活动的效果,然后去分析,去挖掘,我想出来的结果其最终价值将大大提高,以后再去开展活动、投放广告,将更加有的放矢,就不会无谓地烧钱了。

  3.需求整理困难

  BI是一款面向公司中、高层领导的分析管理工具,它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要来自已公司的中、高层领导。这部分人群,他们不但要掌握公司内部的各项信息,比如各项指标是否达成,公司营运是否良好,是否需要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等;他们还要关注公司以外的各项信息,比如:整个国际的经济状况,行业发展前景,竞争对手的动态等。所以他们的需求也就复杂多了,而且也很容易变化,往往一个需求模型尚未搭建完成,新的想法又诞生了,而且每个领导都有他自已独特的思路和想法,把这些思想统一起来,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随着BI应用的推广,领导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他们不但希望能从历史信息中去挖掘出新的业务增长点,开辟一些新的渠道。而且他们还希望把这个平台变成他们沙盘推演的战场,可以模拟各种情况,然后去分析终结果变化趋势,企图从中找到一种非常好的模式。比如,对于一个生产制造企业,他的库存量保持多大比例是最合适的,资金周转率最高,资金量最活跃,效益最好,这可能有很多的学问,也与很多因素有关系:采购成本、生产能力、销售状况,当前经济形式等。我们如果能模拟各种状况,分析得出的结果,然后再去其糟铂,取其精华。这样做出来的决策,质量会高很多,不致于每走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当然这是BI 的另一种境界,依赖于Cube 中的WriteBack 功能,可以实现一部分需求,做到一些初步推演,如果数量太大了,性能不好,效率太差,也不是一个好法。这一部分,我们也还在探索中,如果哪位有好的想法,分享给我们,在下先谢了。

  4.成本较高

  (1)软硬件投资。一般的信息化系统的投资,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上百万的系统,就很少了。然而BI,可能就大得多了,上百万,上千万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部分投资,一般包括软件、硬件两方面的投入。软件:包含了数据集成(也就是ETL)、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前台展示工具,如果是一套成熟的系统,差不多上百万了,我们公司原来准备引入Oracle的Hyperion ,就是因为价格太高,最后不得不放弃。硬件方面,如果公司有10年左右的积累,数量达成TB级,用两到三台16Core CPU ,64GB内存的Server 可能也不会太轻松,再加上跨地区的网路成本,这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2)人力成本。包括三部分:

  ·软件供应商的实施成本,他们的技术可真值钱啊,一套系统实施下来,总的费用比软件成本,只多不少,如果业务面很广,业务非常复杂,可能还会多很多。

  ·本公司IT人员的投入成本,大多数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已的IT团队,供应商在实施BI时,IT人员紧密跟进,一是协助他们提供一些数据接口,介绍业务流程之类的活儿;二是学习,称机学习一下啊,以后实施人员走了后,需求有细微的变更时,也可以临时应付一下。BI实施,搞个一年半载的,也是常事。虽然俺们不值钱,但也是一笔成本啊。

  ·业务人员配合。只要BI涉及到的业务,一般都需要负责该业务的主管或者领导来配合,从整理需求、确认需求、结果验收,每一步他们都得参与。领导们都是公司的栋梁啊,事务繁忙,时间宝贵,要让他们长时间坐下来反复讨论,反复确认,那也是不容易的。但是也不得不这样,BI就是面向中高层主管的,是他们未来的拐杖,他们不负责,谁负责啊!只能辛苦他们了。

  说了这么多,看来BI的路,还真是任重道远啊!小平同志说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条件、有决心的企业先行动起来,最后带动大家一起行动,可能还是有希望的。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