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开发 频道

Visual Studio中解除具体依赖的技术

  4、惯例优于配置

  使用配置文件固然可以解除与具体对象之间的依赖,然而,它带来的良好可扩展性,却是以牺牲系统的可维护性乃至于可靠性为代价的。配置文件很难管理,尤其是在配置信息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不管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管理,都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缺陷。如果采用集中管理,则配置文件过大,既影响性能,也不能很好地展现配置信息的分类与层次。在.NET中,虽然可以利用

对配置文件进行分节,但终究不够直观。采用分散管理,则不同大小的配置文件千头万绪,既会给维护者带来管理的障碍,也不利于部署与使用。使用配置文件尤其不便于调试。开发环境提供的编译期检查,对于配置文件只能是“望洋兴叹”。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小小的一个配置项错误,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许多产品或框架都提供了专门的配置或管理工具,使用直观的UI界面对配置文件进行操作,但繁杂的配置项仍然有可能让使用者望而却步。

  惯例优于配置(Convention over Configuration)来源于Ruby On Rails框架的设计理念,也被认为是Rails大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里所谓的惯例,可以理解为框架对编程的一些约束,我们可以根据实现制订的默认规则,通过反射技术完成对象的创建,对象的协作,甚至是应用程序的组装。例如在Rails中对MVC模式的实现中,就事先确立了Model、View和Controller的目录结构与命名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对元数据进行任何配置。ASP.NET MVC框架同样采纳了惯例优于配置的思想。采用惯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系统的灵活性,带来的却是良好的可维护性。同时,它仍然可以解除系统与具体对象之间的强耦合关系。

  惯例优于配置的技术并不是非常适合于本文中的订单策略示例。不过,在.NET框架中,有关WebRequest对象的创建,却可以改用惯例优于配置的思想来实现。图2是WebRequest对象的继承体系:

图2 WebRequest的类结构

  在.NET框架中,创建一个WebRequest实例的方法是调用WebRequest的静态方法Create()

WebRequest myRequest = WebRequest.Create("http://www.agiledon.com");

 

  由于,传入的Uri地址其前缀为"http",因此创建的myRequest对象应该为HttpWebRequest具体对象。如果需要根据不同的Request协议,扩展不同的WebRequest对象,就需要引入一些设计技巧,来解除与具体对象创建的依赖。.NET框架的实现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但非常复杂,这里不提。我想要介绍的是如何利用惯例优于配置来实现WebRequest对象的扩展。利用“惯例优于配置”的思想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要对WebRequest对象的命名规范进行惯例约束。例如,我们规定所有的WebRequest子类对象均由协议名加上“WebRequest”后缀构成。通过解析传入的Uri,可以获得传输协议的名称,之后将它与“WebRequest”连接起来,获得WebRequest子类对象的类名,再利用反射技术创建该对象。在WebRequest类中定义如下的Create()静态方法:

public static WebRequest Create(Uri requestUri)
{
    
if (requestUri == null)
    {
            
throw new ArgumentNullException("requestUri");
    }
    
string prefix = requestUri.Scheme.ToLower();
        
if (prefix == null)
    {
            
throw new ArgumentNullException("requestUri");
    }
    
if (prefix.Contains(""))
    {
        prefix
= prefix.Replace(".","");
    }
    StringBuilder typeName
= new StringBuilder();
    typeName.Append(
"System.Net.");
    typeName.Append(prefix.Substring(
0,1).ToUpper());
    typeName.Append(prefix.ToLower().Substring(
1,prefix.Length - 1));
    typeName.Append(
"WebRequest");

    
return (WebRequest)Activitor.CreateInstance(
          System.Type.GetType(typeName));
}

  只要WebRequest的子类对象能够遵循我们的惯例,即该类的类型名符合事先制订的规范,改进后的Create()方法就能够运行良好。以新增Tcp协议的WebRequest对象为例。该协议的Schema为“net.tcp”,因此其类名必须为“NettcpWebRequest”,并放在“System.Net”命名空间下。如果客户端调用WebRequest.Create()方法,并传入“net.tcp://www.agiledon.com”值,则Create()方法就会对该Uri地址进行解析,获得完整的类型名为“System.Net.NettcpWebRequest”,然后,利用反射技术创建该对象。采用“惯例优于配置”的方式,可以极大地简化工厂方法的实现代码,抛弃了繁琐的设计理念,具有非常灵活的扩展性以及良好的代码可读性。或许,唯一的遗憾是由于反射技术带来的性能损耗。

  利用抽象的方式封装变化,固然是应对需求变化的王道,但它也仅仅能解除调用者与被调用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只要还涉及具体对象的创建,即使引入了创建型模式,例如Factory Method模式,具体工厂对象的创建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不要小看这一点点麻烦,需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牵一发而动全身,小麻烦可能会酿成大灾难。对于那些业已被封装变化的对象,我们还应该学会利用诸如“依赖注入”、“表驱动法”等技术,彻底解除两者之间的耦合;至于选择何种技术,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做出判断。当然,模块或对象解耦的重要前提,则源于封装变化,要求我们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实现。这也是GOF提出的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0
相关文章